枯梅空梅频繁的江淮

  

  众所周知,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江淮流域的连续性降雨天气。梅雨期长约20~30天,刚好覆盖“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

  在正常的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约在6月10日开始,7月中旬结束。在近50年间,至少一半年份是正常年份。在古代虽没有详细记录,但黄梅雨不断出现在古人的文献中,至少“立梅”期多为正常(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的时间,称为“立梅”。)。如果入梅晚而梅雨期短,或没有梅雨,称为“短梅”和“空梅”,就会导致旱梅;如果入梅早而梅雨期长,就将导致涝灾。历史上,“短梅”十年难以出现一、二次,而“空梅”则很罕见。

  但是,2000、2001和2002年连续三年都出现了梅雨异常情况。2000年是极端异常的短梅,2001年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罕见的空梅,并造成几十年罕见的大旱。2002年梅雨期,江淮只有几场局部性匆匆而过的激烈暴雨,绵绵不绝的“梅雨”反而阴阳颠倒地下到了北京。如此连续三年出现“短梅”和“空梅”,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下面让我们逐年来看一看。

  2000年梅雨季节,中国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持续少雨,出现了50年少有的大范围的夏旱,并同秋旱相连。同期,长江水位较正常年份偏低,为近几十年罕见的枯水位。枯水程度甚至低于在11月至来年2月冬季长江的枯水期。在梅雨汛期出现这种程度的枯水位,是近50年来罕见的。在旱灾严重的湖北,三百多座水库干涸,数百万人发生饮水困难,上千万亩农田受旱,其中数百余万亩土地干涸。安徽也遭遇了大旱,淮河以南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减少5~7成,其中合肥以南地区减少7~9成,是该省近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据统计,受灾面积达3000万亩,有300多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在江西,全省有500多座中小水库因久旱无雨而干涸,800多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有近300万亩农作物严重受旱,近百万亩农作物绝收。全省有100多万民众因旱灾而发生饮水困难,并且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均遭受到此次旱灾的袭击。

  在2001年,梅雨期的干旱比2000年更广、更严重,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梅,武汉段长江水位创百年历史上最低。在江苏,每年的梅汛期是主要降水时段,梅雨量的丰歉直接影响着夏收夏种。但是,这一年,长江西部较常年同期降水偏少8~9成;南京、镇江两市的梅雨量之少为1954年以来的笫二位(仅次于1978年),而扬州市则为1954年以来梅雨量最少的一年。淮北地区最大的水源洪泽湖基本枯竭,相应库容不到正常蓄水库容的1/8,水位低于死水位0.78米,6万亩围网养殖有4.7万亩绝收。此外,湖北省有20座大中型水库接近或低于死水位,44万口塘堰干涸,1000多条河溪断流。安徽省几乎全省空梅,全省受旱面积达3000多万亩,其中重旱近1500万亩,上百万人饮用水困难。

  进入2002年6月中旬,全国频频出现暴雨成灾,甚至夺走上千人生命。然而,暴雨没有下在该下雨的地方。在梅雨期,梅雨地区以外的地区在正常年份一般是相对少雨期。华南地区的汛期是在4、5月份,西部地区的汛期应该是7月底到8月。但6月中旬以后的暴雨主要集中发生在陕西到四川一线的西部地区,以及广东、广西到福建的华南地区。而江淮梅雨区反倒是相对少雨。更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年的6月底在北京出现的长达两个星期的连绵阴雨,很象江淮梅雨。

 

 

 

 

 

 

正见网  http://www.zhengji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