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频繁发生的瘟疫

  

  元朝是一个比较残暴的朝代,其延续时间了九十年。这九十年中,天灾几乎年年不断,地震、洪水、干旱、蝗虫、风灾纷纷发生。饥荒蔓延,“民相食”这样惨绝人伦的悲剧反复发生。朝廷为赈灾疲于奔命,力不从心。一些贪官污吏则利用赈灾的机会,中饱私囊,使得民怨鼎沸。而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天灾更加频繁,特别是瘟疫频繁流行。

  据《元史·志第三》记载,“至正四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五年春夏,济南大疫。十二年正月,冀宁保德州大疫。夏,龙兴大疫。十三年,黄州、饶州大疫。十二月,大同路大疫。十六年春,河南大疫。十七年六月,莒州蒙阴县大疫。十八年夏,汾州大疫。十九年春夏,鄜州并原县,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及广东南雄路大疫。二十年夏,绍兴山阴、会稽二县大疫。二十二年,又大疫”。这样在元朝末代皇帝顺帝至正四年到二十二年间(1344~1362年)的十八年,共发生十次大疫,达三年两次之多。次数之多,频次之密历史上绝无仅有。

  元朝末年的瘟疫更是与战乱饥荒相伴随。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了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之乱。紧接着至正十二年(1352年),一场大疫爆发。这年正月,翼州、保德州发生大疫。至夏天,龙兴发生大疫。这场瘟疫还未全去,更大的瘟疫流行接踵而至。至正十三年(1353年),黄州、饶州大疫。特别是十二月的大同路大疫,大疫中死去的人“无计其数“,有记载“死者大半”。

  没有喘息时间,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末夏初,江西、湖广先后出现大饥荒。秋天,京师发生大饥荒,饥荒之烈以至出现“民有父子相食者”。此时朱元璋不断扩充壮大势力,开始攻城掠地,中原各地战乱蜂起。战乱中,至正十六年春天,河南大疫流行。至正十七年(1357年) 六月,菖州蒙阳县大疫。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汾州大疫。至正十九年(1359年) 春夏,鄜州并原县及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大疫。

  战乱瘟疫所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计数,“两河被兵之民携老幼流入京师,重以饥疫,死者枕藉”。元朝政权受到沉重打击,对朱元璋的不断紧逼的进攻逐步失去能力作有效防御对抗。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间,朱元璋夺取了江南半壁江山。

  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大明军夺取诸暨州后,突然兵临杭州城下。杭州被迫关闭城门达三月之久。城门被围不久,城内很快粮尽,由于四周交通已被切断,粮食无法运入城内。“一城之人,饿死者十六七”。杭州城未被攻下,大明军撤退后,元朝从吴淞江里来的运米船先后到达,可是传染病开始蔓延,“而又大半病疫死“。至正二十年(1360年) 夏天,南方一些地区又一次疫病流传,其中绍兴路的山阴、会稽二县疫病最为严重。二年之后的春末夏初,绍兴路又一次出现大疫。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正见网  http://www.zhengji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