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天灾,不幸的是天灾在历史的变迁中一直在加剧。
以下是自商朝到民国的天灾情况的总结。
据远古时代的传说,我们对于殷商时代天灾流行的情形,大略可以断定:自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766至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自仲丁元年至盘庚十四年(约当公元前1562至1388年间),有五次河决之灾,而帝辛四十三年(约公元前1112年),则有一次大地震。
西周以后,水、旱、地震、蝗、疫、霜、雹的灾害,记录较多。根据《春秋》三传,《国语·周语》、《史记·周本纪》、《汉书·五行志》及《竹书纪年》、《帝王世纪》、《纲鉴大全》、《广宏明集》等书汇集所得:两周867年间,最显著的灾害有89次。其中频数最多的是旱灾,达30次;次为水灾,有16次;再为蝗螟螽螈的灾害,有13次。此外记载有地震九次;大歉至饥八次;霜雪七次;雹五次;疫一次。有的灾情极为严重,如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
秦汉以后,对灾害的记载更为详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前后汉书》中《诸帝本纪》、《列传》、《五行志》及《古今注》等书所记,秦汉440年中,灾害发生了375次之多。计旱灾81次,水灾76次,地震68次,蝗灾50次,雨雹之灾35次,风灾29次,大歉致饥14次,疫灾13次,霜雪为灾9次。据《前汉书?武帝本纪》所载,(公元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后汉书·五行志》载:(公元46年)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国;二十八年(公元52年),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国。可见当时灾情的严重。
三国两晋时期,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年凶灾,总计二百年中,遇灾304次。其间旱灾60次,水灾56次,风灾54次,地震53次,雨雹之灾35次,疫灾17次,蝗灾14次,歉饥13次,霜雪、“地沸”各两次。
隋朝自统一以至衰亡,短短二十九年间,大灾22次。唐受隋禅,历289年,报灾的制度比较完备,因此记录下来的受灾次数也比前代为多,计受灾493次,包括了一些小灾。其中旱灾125次,水灾115次,风灾63次,地震52次,雹、蝗、霜雪、疫疠等灾害共138次。
唐代灭亡后,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在这前后五十四年中,天灾的记载达51次。例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夏六月,大蝗蔽日而飞,昼为之黑,庭户衣帐悉充塞。”(《十国春秋·吴越忠懿王世家》)
两宋前后487年,遭受各种灾害,总计874次。其中最多的是水灾,达193次;其次是旱灾,达183次;再次是雹灾,达101次。两宋灾害频度之密,相当于唐代,而其强度和广度,则更甚于唐代。
元代一百余年间,受灾总共达513次。其频度之强,实在惊人!
明代共历276年,灾害竟达1011次,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计当时灾害最多的是水灾,共196次,次为旱灾,共174次,又次为地震,共165次;再次为雹灾,共112次。当时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交织,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状态。
清朝历时296年,灾害总计达1121次,较明代更加繁密。其中有:旱灾201次,水灾192次,地震169次,雹灾131次,风灾97次,蝗灾93次,疫灾74次等。
自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六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单说各种较大的灾害,就有76次之多,而且常常是水、旱、地震、蝗、风、疫疠等灾害同时并发。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上述数字在向人们揭示一个事实: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天灾越来越多。人性总是有善良的一面和贪婪的一面。天灾的增多,表明了人性越来越多地受贪婪驱使,不断地对自然进行掠夺,人与人之间的争权夺利也愈加激烈,这些都会导致造业。即使古人多信天信神,相信善恶有报,使人的道德得以相对稳定维持,也还是避免不了造业。到了近代,人变得越来越不信神,无神论观念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不相信善恶有报的人心导致道德观念日见淡薄,心性变得不受约束,人对自然的掠夺也就更加无所顾忌,人与人之间的争权夺利就表现得更加险恶和无所限制。这是导致天灾不断增多的一个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 《三千年天灾》, 邱国珍, 1998年1月第1版
〔2〕 “寻找曷劳落迦”, 沈孝辉 ,《自然之友通讯》, 2000年第2期
〔3〕 《三千年疫情》,张剑光,1998年12月第1版
〔4〕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焦润明,《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