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干旱]
1999年全国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旱情。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甘肃、黑龙江等省市区,北方冬春连旱之后,夏秋又出现大范围严重干旱。北京、河北大部、河南南部、山西西北部、安徽淮北及陕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局部地区降水量偏少5~7成。南方的湘、桂、粤、鄂等省区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冬、春、秋干旱。全国累计受旱面积4.52亿亩,成灾2.49亿亩。全国受旱面积一度达到2266h米2,为80年代以来同期最大值。有192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夏秋旱发生在华北、黄淮、西北东部、东北西部,这一时期,黄淮、江淮、华北大部、东北西部降水比常年同期少5~8成,其中北京、河北沧州、辽宁大连、安徽阜阳、江苏淮阴、河南南阳、陕西安康等地的降水量是自1949年 50年来同期的最少值或次少值。松花江、辽河来水少4~5成;海河大部分河道断流,淮河干流来水少7~9成,出现了1949年以来的第6次断流。严重的夏秋旱造成北方秋作物大面积干枯绝收。
1999年是北京市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份。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当年汛期降水量仅255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516毫米少一半,整个汛期最大日雨量仅24毫米,是1949年以来汛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整个夏天持续高温酷暑,没下过一场象样的雨,全市1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汛前减少4.23亿立方米,河道未出现过一次较大水量。
[洪涝]
1999年入汛后,中国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一带暴雨频繁,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仅次于1954年和1998年,居1949年以来第三位,太湖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出现仅次于1998年的历史第二高水位。
[高温]
1999年,中国华北等地分别于6月24日~7月2日和7月23日~7月30日出现两段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在第一阶段高温期,日最高气温>35℃的连续日数一般在6至7天,多者达9天,为1949年以来所罕见。在第二个阶段高温期,日最高气温一般有35~39℃,部分地区达40~42℃,其中北京7月24日最高气温达到42.2℃,是1949年以来京城夏季高温的极值,也是近一百多年来夏季高温的次高值。
[蝗虫]
河北、河南出现蝗灾。山东省发生特大蝗灾,面积已达350万亩,其中高密度暴发区102万亩,其发生面积之大、密度之高,为历史上少有。
2000年
2000年遭受了罕见的全国性干旱,为1949年以来干旱最为严重的年份之一。2~7月,华北、西北、黄淮、东北及江淮、汉江、长江中下游沿江等地先后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大江大河水势基本平稳,全国较大范围的暴雨洪涝发生频次较少。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频繁。
[干旱]
2000年遭受了百年未见的干旱。这次旱灾几乎波及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全国年内受旱农作物6亿亩,成灾4亿亩;400余座城市缺水;有3800万城乡人口和2400万头大牲畜一度因干旱不同程度地出现饮水困难。
[沙尘天气]
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频繁,共出现了14次沙尘天气,沙尘总日数达41天,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明显的沙尘天气。扬沙、浮尘、沙尘、沙尘暴天气,影响到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及安徽等省区,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还多,这种恶劣天气发生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都是近50年来所罕见的。就连黑龙江西南部也出现了90年代以来罕见的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在中国西部地区夏季也出现沙尘天气。2000年仅北京地区就遭受12次沙尘暴,占90年代10年总数的52%。与往年相比,2000年北京的风沙来得早、次数多,而且一次比一次势头猛。
[高温]
2000年世纪末年,高温天数之多,北京气温之高均是191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当年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9.5℃,创造了184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7月1日这天,有9个气象观测站实测气温在40℃以上。2000年1~9月全市平均降水量397毫米,比多年同期589毫米减少三分之一多。汛期降水量319毫米,比多年汛期516毫米减少近四成,是1949年以来北京同期第6个少雨年份。
[蝗虫]
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5至6月份,蝗虫在黄淮海地区及新疆西北部地区相继大发生,发生规模和程度均为1949年以来所罕见。据统计,全国各种蝗虫在重点蝗区的16个省、区、市发生面积达9000万亩,其中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天津、河南、 四川成都、海南、新疆等地区。重发生地区蝗虫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000至5000头。
[雪灾]
2000年春季,新疆、内蒙古牧区遭受雪灾袭击,造成25人死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16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人;死亡牲畜78.76万头,其中内蒙古自治区46.7万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2.1万头。
[地质灾害]
2000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而西南、西北、东南沿海等地由于暴雨集中,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1102人死亡、63人失踪、26709人受伤。
2001年
2001年,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年内出现了干旱、台风、沙尘暴、高温、暴雨洪涝、风雹、冻害及雪灾等多种气象灾害。从气象灾害角度来看,灾情属偏重年份,其中尤以干旱突出。自1999年以来,年降水量连续三年持续偏少,水库蓄水严重不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本年度天气气候条件对全国农业生产属重灾年景。
[干旱]
2001年是继1999年和2000年连续大旱之后的又一个特大旱灾年,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旱灾,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省旱情尤为突出。
[沙尘天气]
2001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出现时间偏早、次数多、影响范围广,甚于风沙天气频发的2000年。2001年年初,河西走廊、内蒙古部分地区出现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并影响到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部分地区。3~5月先后出现范围不同、强度不等的沙尘天气18次之多,总日数为45天,约占春季总日数的50%。
4月初,中国西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蒙古的戈壁沙漠发生强烈风暴。强风卷起了数以百万吨计的沙漠碎片,并将碎片卷入远离地面向东移动的气流之中,形成云状沙尘。这片云状沙尘在亚洲的沙漠风暴中形成,跨越了半个地球,曾导致美国西部几个州的天空呈一片白,又令阿拉斯加的雪变棕褐色。
[蝗虫]
山东、河北、河南、海南、新疆、西藏等11个省区市发生夏季飞蝗100多万公顷,发生区域涉及160个县市区,其中河北安新、黄骅、河南开封、兰考、山东垦利等20多个县还出现高密度蝗群,蝗虫密度一般在每平方米100头至500头,而在这些地方严重地块密度已达每平方米3000头至10000头。除飞蝗外,非迁移蝗虫还在内蒙古、新疆、辽宁、广东等省区发生670多万公顷。另据农业部预测,2001年蝗虫发生面积将达到一亿亩,超过去年。
[台风]
200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5个台风生成。其中有9个台风先后在中国登陆,登陆个数较常年偏多,其中7月份接连有5个台风登陆,是近50年来同期之最。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往年偏重。
[高温]
气温偏高是主流。全国年度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为1961年以来仅次于1998年和1999年的第三个高温年。同时,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热风灾害。今年北方地区高温天气开始早,且气温之高,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同期少见。
[东北异常寒冷]
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冬季出现了异常严寒天气,冬季9个旬中除2000年12月中旬和2001年2月下旬外,其余7个旬气温明显偏低。其中1月上中旬和2月上旬大部地区偏低4~8℃。
[地质灾害 ]
2001年度全国共发生滑坡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793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240余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元。死亡最多的云南省达191人;其次是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东,分别为146、108、82、61和54人。本年度全国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它们分别是云南、湖南、重庆、广东、四川、湖北、山东和辽宁。
2002年
2002年上半年中国气候复杂多变,春旱和洪涝先后袭击;大部分地区前三个月气温持续偏高;雷雨大风、冰雹等天气频繁;沙尘天气强度大、范围广。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以局部或小范围为主,但波及面较大。这种“四面开花、星星点点”的受灾特点在往年同期是不多见的。
[干旱]
2002年,中国北方和华南两地大部地区1~3月降水量一般偏少4成以上,同期气温又持续异常升高,旱区涉及华北大部、东北中西部、黄淮北部、西北东部及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山东、河北、四川、广东苏北地区大旱。山东尤为严重。春旱发生早、范围广。有些地区旱情从去冬今春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一些地区长达200天左右未降透雨,出现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冬春连旱,广东省因干旱造成1300多座水库干涸。 据3月底统计,全国受旱和缺水、缺墒面积2100万公顷,1590多万农村人口发生临时饮水困难,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些县级以上城镇缺水。
[沙尘天气]
2002年春季,中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其中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中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5亿。
[洪涝]
2002年4 至6月,全国大部地区降雨较频繁,且分布不均,旱情虽得到缓解,但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气温变幅较大。4月下半月至5月上半月,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阴雨,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发生渍涝或洪涝。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一些支流水位一度超过警戒水位。新疆伊犁地区也一度持续中到大雨天气。广东、湖南、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局部还出现了龙卷风。强风骤雨夹带冰雹的突发天气给局部地区造成较严重的损失。
进入6月,全国出现三次降水集中时段。6至12日,北方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陕西、四川、重庆、湖北和贵州五省市暴雨成灾,陕南损失严重。10至17日,江南中南部、华南中北部和西南东部降雨,广西柳江、湖南湘江、江西赣江、抚河、福建闽江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19至30日,江南北部、汉江、江淮等地先后出现强降雨,部分地区暴雨成灾。此外,6月下旬,华北、黄淮、东北一带地区出现持续低温或阴雨天气。江南梅雨天来到了北京。
[高温]
全国中东部地区及广东地区出现高温。7月中旬北京一直笼罩在50年来的同期最酷热的持续高温之中。气象观测到的最高温度超过40 ℃,是40年来北京7月中旬的最高观测温度。
[蝗虫]
2002年蝗灾的范围比去年更广,蝗虫密度更大,涉及津、冀、晋、辽、吉、苏、皖、鲁、豫、琼、川、藏、陕、新14个省区市,比去年扩大400万亩。近一亿亩地受灾。
[地震]
2002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9次,其中5级地震25次,6级地震2次,7级地震2次。包括台湾地区19次,东海1次,大陆地区9次。
[瘟疫]
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发现一名烈性传染病人。此病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名为 “SARS”萨斯。此后,200~300 多人被传染,多人死亡。
2003年
2003年,中国发生的洪涝、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要多于常年,而且强度也刷新了1961年中国有全面气象数据以来的多项记录。2003年,中国发生了旱灾、洪涝、风雹、台风、地震、沙尘暴、雪灾和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灾害的主要特点是:灾种多、发生早、时间长、分布广、损失重。
[干旱]
华北、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发生较大范围的春旱;7月份以后,江南至华南大部地区严重伏旱。干旱严重时期,全国共有2694万城乡人口、166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因旱损失粮食3080万吨,经济作物损失346亿元,粮食损失高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
[洪涝]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发生了超过 1991 年的特大洪水,与此同时,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省份部分地区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8月下旬以后,渭河流域、汉江上游发生洪涝灾害;9月下旬以来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黄河流域的渭河段、河南兰考段和山东东明段再次发生了洪涝灾害。
据初步统计,全国有30个省(区、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7亿人,因灾死亡1356人。洪涝灾害损失重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
[高温]
中国长江以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夏季持续一个多月38到43℃的罕见高温,不少地方最高气温屡破纪录。中国南方地区的平均年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台风]
2003年(1~12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1个台风生成,其中有6个在中国登陆。第7、12、13号台风登陆时强度强、破坏力大,给沿海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损失。
[沙尘暴]
2003年春季,中国共出现了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有2次沙尘暴。
[雪灾]
2003年冬季(2002年12月~2003年2月)内蒙古出现近30年罕见的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且持续时间长,个别地区出现暴雪,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等牧区发生雪灾。
[地震]
5级以上地震超过30次。其中新疆巴楚 - 伽师、青海德令哈、云南大姚、内蒙古赤峰、甘肃民乐山丹、甘肃岷县、云南昭通地震震级较高,损失较大。
[虫灾]
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虫害。
[地质灾害]
2003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有四川、陕西、湖南等。
[瘟疫]
2003年初以来,中国内地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萨斯疫情,共波及266个县和市(区)。截至8月16日,中国内地累计报告萨斯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
2004年
2004年,中国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冰雹、高温、雪灾、低温冻害等多种气象灾害,并且呈现“种类多、频率高、来得早、走得晚、多点散发、影响大”的态势。
[旱灾]
1月至6月上半月,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持续少雨(雪),是近50多年来该地区同期最为严重的干旱。入秋以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部分省9~10月的区域平均降水量仅有98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11月初,旱区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苏皖中南部、浙江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部分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台风/热带风暴]
全年共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在中国登陆。但其中0414号“云娜”台风重创浙江,是1996年第15号台风之后近8年中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
[暴雨/洪水]
7月10日,北京城区突降暴雨,其中丰台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2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量达23毫米,部分路段积水严重,造成城区交通严重瘫痪。7月12日 晚,狂风暴雨突袭上海市,虽然持续时间不到1个小时,但降水量达到30毫米,最大风力达到9~11级。9月3~6日,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这是四川省东北部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也是重庆市自1982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9月7~10日,福建中南部沿海出现暴雨天气,其中福建平潭过程总雨量达420.1毫米,24小时雨量达250.8毫米,破1951年以来当月日最大降水量记录,造成局部洪涝和山体滑坡等灾害。11月9日,浙江台州、温州等地出现深秋罕见的大暴雨天气,其中温岭24小时雨量达253.1毫米,打破全省11月份历史最大日雨量记录。
[沙尘暴]
春季,中国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比上一年同期明显增多,但沙尘天气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少。
[雷击]
2004年全国局地雷击频繁发生。据6月以来不完全统计,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安徽、江苏、湖北、四川、山西、新疆等省区局地遭受雷击,造成至少234人死 亡。其中,6月26日浙江临海遭受雷击,造成17人死亡。7月14日上午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部分避雨的群众遭雷击,当场死亡5人,重轻伤13人。
[地震灾害]
2004年中国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4次,包括大陆地区22次,台湾地区12次。其中6~7级地震5次,5~6级地震29次。
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有11次地震成灾事件。地震灾害共造成中国大陆地区约95万人受灾,受灾面积约20815平方公里;死亡8人、重伤209人、轻伤479人;造成房屋153548m2 毁坏,817194m2严重破坏,2054527m2中等破坏,5902267m2轻微破坏;地震灾害总的直接经济损失9.5亿元。
[地质灾害]
2004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3555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或5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976起,全年共造成人员伤亡1407人,其中死亡 734人,失踪124人,受伤54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
[海洋灾害]
2004年全国海洋灾害属正常年份。风暴潮、赤潮、溢油等灾害共发生155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4亿元,死亡、失踪140人。
2005年
2005年,全国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大风、冰雹、雷击、龙卷风、高温、雪灾、低温冻害等多种气象灾害。年内,各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42亿元,因灾死亡2475人,属于灾害偏重的年份。
[旱灾]
华南南部出现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多年来少见的严重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初夏旱,西北东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江南、华南一度秋旱明显。
[台风/热带风暴]
2005年,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中国,台风强度大、范围广、灾情重,台风灾害损失为1997年以来最严重。台风“麦莎”是2005年造成影响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重的台风。
[暴雨/洪水]
暴雨洪涝灾害较常年偏重,西江、闽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渭河、汉江流域秋季出现特大洪水。
[沙尘暴]
2005年春季,全国共出现5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出现在4月27~28日,内蒙古二连浩特、阿巴嘎旗、满都拉、锡林浩特出现了强沙尘暴。
[雷击]
2005年,全国雷电灾害呈现发生频次多、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雷电灾害1.1万多起,其中,雷击致人伤亡事故 700多起,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200多起,造成建筑物损坏1100多起,引起供电故障2700多起。全年雷电灾害共造成1300多人伤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海洋灾害]
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频发,影响范围广,沿海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风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灾害共计176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死亡(含失踪)371人。
[瘟疫]
五月,青海超过千只候鸟死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几乎是与此同时,新疆自治区上千只鹅发病,超过数百只鹅死于禽流感。同是5月,山东省和江苏省爆发口蹄疫。随后北京市、河北省以及新疆自治区也爆发口蹄疫疫情。
随后发生了人染禽流感的病例。截至11月20日,据中国官方的消息,中国爆发禽流感地区已有十五个,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安徽、湖南、辽宁、湖北、山 西、江西等省份发生禽流感。中共政权11月16日首度公布三例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的病例,湖南两例、安徽一例,其中两人已经死亡。
2006年(部分)
2006年以来,自然灾害较多、偏重,主要有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除干旱面积偏小外,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酸雨均偏重。
[沙尘暴]
截至5月24日,2006年中国北方共出现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按强度分类,其中强沙尘暴5次、沙尘暴5次、扬沙7次,是近7年来沙尘天气的第二个严重年份。
[旱灾]
四川、重庆地区遭遇五十年特大干旱。自5月开始,重庆市40个区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旱情,18个区县为特大干旱。今年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严重的春旱、夏旱和伏旱。全省共有50个县(市、区)发生春旱,113个县(市、区)发生夏旱。特别是从6月下旬开始,遂宁、南充、广安、达州等地出现了严重的伏旱。重庆市农作物受旱面积一百多万公顷,有八百万人、近六百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宁夏、甘肃、内蒙古、湖北也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
长江重庆段水位降至4.12米,为10年最低。低水位造成多班轮渡停航。
[台风/热带风暴]
2006中国台风登陆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一大显著特点。第一号台风“珍珠”5月18日就在中国广东登陆,提早了 近40天,是1949年以来5月份登陆中国仅有的四次台风之一。第四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深入内陆后强度维持八级风力以上,时间长达31个小时,是历史上登陆后维持时间最长的一个强热带风暴。“珍珠”、 “格美”、“碧利斯”、“派比安”及“桑美”等均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瘟疫〕
自2005年5月22日自青海湖畔发生了候鸟死于H5N1亚型禽流感的疫情后,至2006年6月16日,据中共的报导,一年之中,中国各地,包括四川、 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山西、贵州、辽宁、上海等各省市陆续爆发禽流感疫情,除了大量禽鸟死亡和被扑杀之外,已有19人受到感染,至少12人死亡。
参考资料
2000~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