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時空的預測學

 

  從前一章談到的預言家的故事和經歷,相信讀者對預言已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中國古代的許多預言大師也都是「算命」大師,精通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的規律,在他們的生平事蹟中有不少占卜掐算的例子,但這些能力與他們預言未來人類歷史的那些大作相比,只能作為點綴罷了。那麼預言家們為什麼能夠預知未來呢?在這一章節裡,我們就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審視一下所謂的預言──一種超時空的預測學、一種跨越時空的科學……

 

第一節    從撞球談起

  假設我們正坐在電視機前觀賞世界撞球錦標大賽的冠亞軍爭奪戰,現場氣氛凝重、緊張至極,觀眾們也都拭目以待著,當畫面傳播到世界各地時,連帶著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感染到那種緊張氣氛,預測誰會是本屆冠軍得主

  選手在球檯觀測著所有球的分佈,心中已經估測出擊球進袋的方位、角度與路線,於是一幅擊球過程的畫面預先就浮現於選手的腦中,頂尖的高手甚至對於接下來連續幾球的行進路線都能在預測之中──果然,球幾乎是依著選手的預測,一桿桿將球撞進了球袋,觀眾們不停地發出讚歎的驚訝聲。觀眾摒著氣息為自己喜愛的選手加油,揣測誰會是最後勝出的選手,一番番競技鬥智,最後一球落袋,在一陣陣歡呼聲下,本屆的冠軍終於誕生了!

  類似現象常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屢見不鮮,我們不會覺得奇怪。但是我們注意一下,這其中有多少所謂的預測、預知甚至預言成分呢?

  首先,打撞球本身就是一個預測活動,每個人擊球前都經過預測,都能預測,當然準確度是有所差異的,愈準就打得愈好,換句話說,打得好其實就是預測的準確度高。而職業選手,我們可以說他們是預知高手,如前面描述,他們不僅能預測球的行進過程,而且能預知一連串球體撞擊的路線過程,到底這些人是如何辦到的?這些預測、預知雖然會讓一般人嘆為觀止,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因為基本上撞球根據「碰撞原理」與「動量守恆」是可以合理解釋這些現象的,這屬於古典牛頓力學範疇內的物理現象

  其次是觀眾,幾乎所有的觀眾也都在不知不覺地進行預測,預測誰是最後的勝利者,甚至許多關心球賽、或是對撞球感興趣的人也會預測比賽結果,所以即使沒看轉播,也會透過報紙、新聞報導求證一下心中的預測是否正確。另一個最典型的預測,就是球賽評論員,我們看電視轉播,評論員除了分析球員技術、過去表現之外,往往也會根據球賽當天球員的身心狀況來預測勝負趨勢,只是很多精采的決戰,常常出現大逆轉,所以球賽的結果往往難以精確預測,必須等到最後一秒才能知道最後答案。由此可見,無論準確與否,幾乎人人都在預測未來,從這裡我們便可以看出,預測是個很普遍的心靈活動 

  假如出現一種情況: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觀眾不僅能預言國際大賽最後的勝利者,甚至能預言整個比賽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哪一球進哪一袋洞,進球先後,哪一球發生偏差誤失,哪一段是球賽的轉捩點,勝利者如何從劣勢中扭轉乾坤、轉敗為勝……等等的所有細節,那麼,我們會如何看待這種預測能力呢?

  也許有些人會懷疑這是種巧合,因為用物理、心理、統計等各種科學理論都解釋不了這個情況。以統計的角度來看,出現這種巧合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這比骰子連續十次出現六點的機率(1/6)10還小得太多。因為撞球不只是單純的物理現象,還包括人的身體、心理變化,比如疲勞狀況、緊張情緒等,都會對比賽結果有巨大影響。也許我們會以超能力、特異功能等現象來解釋,使它帶著神祕色彩,因為這超出我們一般人的理解範圍,所以只能以不明原因處理,然而,一旦被歸入這類範疇,便很容易使其被排除於現代知識之外,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種「預言現象」呢

  如前所述,歷史上中外著名的預言——一種對 「未來長時間的預測學」,隨著科學發展,由於它們無法被科學解釋,因此被大多數人們忽視,漸漸地被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湮沒於歷史之中。

  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有預言、預言家的出現,不僅人民相信預言,帝王們更是深信不疑。二千年前,在西方的耶穌誕生不久後,博士(預言家)便從遙遠的東方趕到耶路撒冷去參尋這位未來偉大的「猶太人救世主」,引起了當時統治者──西律王的憂慮,導致一場大殺戮。當時伯利恆城兩歲以下的幼兒全部遭到屠殺,耶穌的父母則提前帶著耶穌逃亡埃及。同時間的東方,中國正是秦始皇滅六國後大統一的時代,就因一塊預言石板上寫著「亡秦者胡」,秦始皇為確保王朝,不惜國本,動員全民修築長城,更派將軍蒙恬出關爭剿北方匈奴胡人,結果秦王朝滅於二世子胡亥手裡,亡秦的「胡」,不是胡人匈奴,而是胡亥,十分諷刺。到了清朝年間,由於唐代《推背圖》過於準確,皇帝因而下令查禁,由此可見,歷史上的預言是被人們相信,而且其準確性一直是被高度重視的。

  隨著時代變遷,近代西方科學急速發展,以科學為基礎的思想甚至滲透到各門學科的各個領域,連傳統的文學、藝術甚至哲學也都受其影響,於是現代人變得更不容易認識預言。但是,假如我們今天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預言的高準確度、跨越如此長遠的時空對未來作出的準確描述,卻是現代科學所辦不到的。著名的物理學家,原子結構的發現者波爾(Niels Bohr, 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曾說:「正確預測很難,正確預測未來更是難上加難。」如果科學的目地是探索未知,科學本身也是門預測學,那麼「預言」不就是科學探索的最好題裁嗎?

 

第二節    科學與科學的預測性

  科學是一門預測學嗎?讓我們先談談什麼是科學,也同時來談談科學的預測性。

  前一節我們談到撞球運動,撞球是不是一種科學現象?相信絕大部分讀者都會同意撞球是一種科學現象。為什麼呢?因為撞球是由重量數十克的球體,在地球這個重力場下進行的碰撞運動,它符合古典力學原理,可以依據動量守恆來計算球體碰撞球檯周界與球體間碰撞前後的運動變化,這就是自然科學上對撞球運動的描述。

  在這裡,我們先提一個基本問題:在十七世紀古典力學開始發展以前,有沒有撞球遊戲呢?

  答案是:有!根據歷史記載,在十四世紀時的歐洲,撞球運動已經成為宮廷貴族的流行活動,當時沒有任何理論根據,可是人們憑著人體的直覺已經在玩撞球遊戲。這個問題提醒我們:

「現代科學是先有現象的發現,再有科學理論的發展。」

所以,客觀地說,應該是古典力學成功合理地解釋了撞球現象,而不是沒有古典力學就沒有撞球運動,這是基本發展關係的思考邏輯。這可以用來說明,不經思考便認為某種現象是迷信、是偽科學,這類的思考模式本身就不是科學的邏輯思考。事實上,只有「偽現象」而沒有「偽科學」,也就是說,某些現象的出現確實是人為假造的,它們也做出了誤導的結論,但這並不能稱之為「偽科學」,因為科學是一種對真實現象的認識,偽假並不在其探討的範圍內。另外,「科學」更不是絕對真理的代名詞,重點是現象的真實程度,只要是真實的現象,只有解釋錯誤或者停留於無法解釋,不能稱其為「偽科學」、迷信,迷信不算是科學活動的用詞,以迷信、「偽科學」等絕對否定式的思考模式,本身是不科學的。

  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現代科學發展的精神,也就是自然科學思考的角度來回顧一下「科學演進的歷程」,所謂「現代科學」是西方自文藝復興時期,對於自然界、宇宙的各種未知現象,透過觀察後,歸納演繹,推理假設(假說),然後實驗證明(定理、定律)這些現象在某種時空條件下的規律性。科學在不同範圍下所認識到的各種規律,自然都會受到該範圍的侷限,因此簡單地說,越不隨著時間與空間變化,代表著愈廣愈真實的規律性。在自然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從目視可見的事物範圍開始探索研究,包括星系、天體、乃至宇宙,進而再到十九世紀末開始探索微觀原子的世界。就以顆粒大小為例,從一個蘋果的大小開始,巨觀到地球、太陽、銀河系,甚至更多龐大星系組成的可觀測宇宙,其直徑有150億光年,就像古人所形容的「其大無外」,大到我們無法知道到底有沒有宇宙的邊緣;另一微觀方面,從細胞、分子、原子到質子、電子、夸克,到甚至可以輕鬆穿過星球、電磁場的中微子(宇宙中每一個質子,就對應有1,000,000,000個中微子),對所謂基本粒子的探索,現代科學也發現似乎是無窮無盡,越小的粒子反而得建造越巨大的儀器設備來探測,同樣是「其小無內」。而這些結果,似乎與古印度、古代中國人的認識不謀而合。

  就從眼睛看得見的蘋果談起,當年蘋果掉落打到牛頓的頭上時,蘋果會往下掉的現象是個真實的現象。當牛頓想瞭解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研究到底是什麼力量拽拉蘋果往下掉時,不論他做什麼假設──神的力量、樹枝的斥力、根的吸力……一個懂科學思考的人不會說他是在搞迷信,也不會以「這有什麼好研究的,只是自然現象而已」的這種否定態度來對待。科學的思維會開始探索:蘋果真的會往下掉?在英國蘋果會往下掉,那在美國呢?北極呢?赤道呢?其他東西也往下掉嗎?鐵錘與羽毛也往下掉嗎?鐵錘落得會快一些嗎?如果蘋果在月球上呢?在太空中呢?現在這樣,過去呢?未來呢?這樣的一連串觀察、思考就讓我們人類發現了古典力學的規則性。所以以長度區分,從一個蘋果直徑0.1公尺到地球直徑12,756,000公尺,這樣的球體運動似乎都能適用於古典力學。

  根據古典力學,我們能設計人造衛星繞行地球的軌道、週期,能計算該衛星所需要的重量,能設計飛機、太空梭克服地球引力升空,當然也能設計蓋建摩天大樓、雲霄飛車。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來,在牛頓力學的認識範圍內,古典力學也等於有了預測能力,許多工程技術其實都是預測結果的展現,所謂的設計,其本質上的意義不就是預測嗎!從法國的艾菲爾鐵塔(西元1889年)到美國胡佛水壩(西元1936年);從汽車公路到電車鐵道;從海上輪船到空中飛機──在地球這個重力場中,這一次次的預測,建造了一項項人類的現代文明。

  從巨觀的角度來看,在牛頓時代,我們在地球上已經能算出光的速度每秒約走3×108公尺,所以面對像宇宙這樣更宏大的天體時,人們發現,得用更大的尺度──得用光的運動尺度「光年」來描述距離。「光年」為光走一年的距離,相當於3×108×365×24×60×609.46×1015公尺,比如距離太陽系最近的半人馬星座為4.2光年,銀河系的直徑為12萬光年,距離地球最遠天體星系是120億光年,這涉及更大質量的重力場與時空變化,已經超出古典力學的觀察,很多現象都解釋不了了。所幸上世紀初,出現了另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年輕人,有一天他騎在腳踏車上時,想像自己像光一樣穿梭於空間中,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他這一想,便想出了相對論,這個根據古典力學的預測,把現代人類對空間與時間、質量與能量的認識,大大地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可以說改變了整個現代的人類世界。美國《時代》雜誌選出的「二十世紀風雲人物」,並不是什麼政要富商,正是這位改變歷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當代的科學家透過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宇宙黑洞,觀察到龐大宇宙有85%以上不可見的暗物質、暗能量存在,龐大的天體很可能是多維空間,也就是四度、五度、十幾度,甚至幾十度的多重空間,只有三維認識的人類看宇宙,其實很可能只認識到一層「影子」。於是,站在相對論的基礎上,科學家又提出像大爆炸理論、超弦理論、膜理論等多維時空理論來重新認識我們所觀測的一些宇宙現象。而這都是古典力學認識不到,解釋不了的現象。

  另一個極端尺度,就是微觀的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甚至更小的像夸克、中微子等的微觀世界。這個範疇用的尺度就是埃(A /Angstrom 10-10公尺)或現在最流行的奈米(nanometer 10-9公尺),甚至用到(picometer10-12公尺)為單位。一般的原子大小約為0.3奈米,中子、質子就更小了,約10-6奈米。這真是個既狹小又廣闊的世界,為什麼這樣形容呢?假如把原子放大到像一個足球場,我們會看到原子核就像是足球場中心放了個高爾夫球般,這個世界對人來說狹小到肉眼、最精密的儀器都無法直接觀測,但卻又是遼闊而空曠的空間。二十世紀初期,當科學家開始透過間接方式觀察這個微小的世界時,發現古典牛頓力學根本使不上力,於是「量子力學」應運而生,「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則是這個微觀世界的基本遊戲規則,這又是個變幻的多維空間,挑戰人類的思想。那麼,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叫「測不準原理」呢?

  量子力學,簡單說就是「統計力學」,再簡單一點就是玩骰子、算機率;「測不準」就是我們無法同時測出微粒子的精確位置與速度。以原子內的電子為例,為什麼以變幻來形容,嚴格來說,我們根本不知道電子在那裡?是怎麼運動?所以描述電子用的是「軌域」的概念,意思就是電子在不同固定區域出現的機率,不同區域代表電子不同能量狀態,如果我們能用肉眼看電子,會看到電子像孫悟空能分身般,同時出現在很多地方,可能一下子出現在這兒,一下子出現在那兒,這就是為什麼測不準,為什麼叫統計力學,因為電子的波動特性,量子力學用的波函數就是統計機率。

        這現象儼然又像個縮小版的多維空間,確實會讓三維空間概念的人產生迷惑,所以量子力學發現了微小粒子都有波粒二重性,也就是說微小粒子有波動的特性,像光波,有能量,有頻率;也像小球粒,有質量,有碰撞現象。打個比喻也許讀者們可以比較容易懂:如果把電子當一個人,它像一個練就一身忍術的忍者,當我們偏重粒子性時,比如真去抓個電子來看一看時,就會發現抓到的像是具屍體,雖然可以知道電子(忍者)的位置,但是死的忍者在原子裡練功夫時是在笑或是哭,它是個俠義劍客還是冷血殺手,精神層次無法得知,就是電子的能量狀態測不到了。一旦我們想瞭解電子的能量(速度),就像是想看清忍者的表情,想瞭解他的個性,這時會發現它忽東忽西或是像有分身術般,同時出現好幾個忍者,分不清楚他在哪裡或是哪一個才是他。這就是量子波動力學,波的強弱決定粒子出現機率,一切以機率計算。波動方程式的創始人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有個著名的例子,叫「薛丁格的貓」,光討論貓是活貓、死貓,恐怕一般讀者會思想混亂,傳統的觀念是非死即活,就兩種情形,但薛丁格的貓既是死的、也是活的,量子世界死活並存,簡單的說,就是不同尺度的世界對存在的概念也不相同。

        相對論與量子論發現後,根據這些理論預測所發展出來的科技,真是顛覆現代人類的生活。原子彈、核能科技讓現代人類擁有巨大能量,甚至有足以瞬間毀滅人類的能力。量子化的現象更讓科技應用有突破性的發展,像雷射、半導體、超導體、電腦技術等數位化科技,帶動發展生化科技、太空科技、電訊電子科技、奈米科技等等,都是科學家腦中假想、預測的實踐

        現代科學是如何預測的呢?我們可以舉個明顯有趣的例子,根據相對論物體的運動速度對時間會產生變化,所以科學家就發現地表與人造衛星會有些微的時間差,因為衛星相對運動速度大於地球表面,由於速度變化相對於光速而言,這些變化太小,差異就不明顯,科學能預測差異做出適當的修正。一旦物體以接近光速進行時,這時候時間就不再是個絕對值,我們的思想重新調整了,所以美國好萊塢拍了很多像回到未來、回到過去的電影,這不再僅是幻想,而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預測。如果人體能以光速飛行,大概不會再大歎光陰無情,於是逝者不再如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將成為「黃河西返,古今風流人物同登時間舞臺!」時空概念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軸會變成像一條高速公路一樣,人們沿途瀏覽風光不再是只能以一個方向、一定速度往前開,而變成是可以開快、可以開慢,甚至回轉掉頭往回開。一個光速的生命能把人類的歷史,從舞台劇變成像3D電影般,一切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置身其中也是逼真動人,但不一樣的是這個觀眾會像光一般,所以會出現演員看不見觀眾,不知道觀眾正在觀賞他的演技,不再像舞台劇般是演員觀眾台上台下的畫面。

        另一個很大的差異是3D電影可以不按時間順序去看,它可以從中間看,也可以忽快忽慢觀賞精采片段,而舞台劇只能隨著時間人去樓空。讀者如要體驗光速世界,恐怕得讓頭腦先做做暖身操,因為時空景象會出現巨大變化,不只是像坐雲霄飛車,心臟有巨大承受力便可以,體驗光速世界,頭腦概念恐怕會先承受巨大衝擊,我們現在的生活經驗與觀念也可能會出現完全不適用的情況。所以讀者也許會發現連觀念本身也發生變化了,過去我們認為怎麼可能回到未來,現在我們首先該思考的已經不是能不能回到未來的問題,而是人體能不能以光速進行,才是問題所在。

  再舉個例子,我們都以為光是直線進行,遇到不透明物體會被遮蔽、會反射,所以有明暗陰影的現象發生,也因而構成了我們生活環境中多采多姿美麗的景象。但在地球上是這樣,到了宇宙太空,這情景就發生變化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次成功的預測,透過實驗被證實了:當光遇到像太陽這麼大的質量所形成的重力場時,會受周圍扭曲的時空場影響,這時候光會出現彎曲行進的情形。1919529日非洲有日蝕現象出現,英國的科學家到了非洲實地用望遠鏡觀察日蝕時,發現位於太陽背後的恆星並沒有因此被遮蔽,而是曲射產生偏移的現象,光真的轉了個彎(如下圖所示)!愛因斯坦的預測被證明是正確的,如果在牛頓時代,有人提出光線遇到不透明體會彎曲行進,恐怕會被踢出科學的殿堂之外,即使在愛因斯坦當年提出預測時,許多人也是持懷疑的態度。

  愛因斯坦根據他的認識提出預測,科學理論本身就是預測學。其他領域的科學也是有同樣的特性,像化學的酸鹼理論,當酸(氫離子)遇上鹼(氫氧根離子),我們很自然會預測有鹽類與水分子生成。這個現象到了人體內,酸的作用就變化多端,除了酸鹼中和外,還有催化分解作用、分子聚合作用、緩衝平衡效應,預測就必須考慮反應條件等其他因素,單純的酸鹼理論便不適用了。另外,像數學裡的加法就是一門標準的預測學,懂112就能預測359286645,能預測任何數字相加,於是不知不覺中我們往往把112當成真理了。可是換個時空條件,11不一定等於2了,例如在太陽表面,111,一個氫原子加一個氫原子成為一個氦原子,這是太陽表面每分每秒不停在進行的加法。從這個角度看:科學理論本身就是預測學,因為掌握某種層次的理,某種的時空範圍的規則性,才能準確預測未發生的事。

 

第三節    預言是科學

        再回到撞球這個話題,現在也許我們能從不同角度來看它了。一個人,認識到牛頓力學時,他就能根據力學原理預測球的撞擊過程。但是,若如前節提出的特殊例子,準確到預測了球賽的過程,預言了最後的勝利者,我們就會覺得不可思議了。其實從現代科學來認識,這個現象也能說得通,假如這個人能進入到未來,把整個比賽瀏覽觀賞後,再回到現在,他是不是就能憑著記憶進行所謂的預測,能預測比賽過程,甚至細節與結果呢?所以,突破時間限制進入包含時間軸的四維空間,三維空間的問題似乎變得簡單了,這樣的預測,其方式與準確度已完全是另一種形式、另一種概念了!但正如前節所談的,突破時空進行預測,就現代理論來講並不是問題,而人體能不能突破光速行進、突破時間限制,才是問題的所在。

        談到此處,在2001年世界最具權威的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有篇值得我們深思的醫學報告:荷蘭心臟專家 Pim Van Lommel 發表了一個關於瀕死體驗(Near Death ExperienceNDE)的報導,拉曼爾醫生及其同事對在西元19881992年間被成功搶救的 334 2692 歲的突發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追蹤式瀕死體驗研究。其中一個病例記述的是一位四十四歲的心臟病患者,救護車將他送往醫院途中,他已無呼吸、心跳、意識處於醫學上的死亡狀態。在醫護人員以心肺復甦術搶救他的過程中,一位護士為方便救護,而取下了病人的假牙。事後這位病患幸運地被救活了,在他甦醒後,一見到那位護士時,立刻認出她來,不僅指出他的假牙取出後放置的位置,還詳細地敘述了他意識脫離肉體看見的情況,包括整個搶救的過程,甚至一些特殊超常的景象。我們不禁要理性地問:一個處於死亡狀態的人,怎麼還有意識、還有記憶,甚至還能「看」呢?

        這篇醫學報告其實不是最早提出這種現象的,瀕死體驗在中外歷史都有記載,近代系統的研究大概源於十九世紀末,受到廣泛關注重視則是在上世紀七○年代,包括中國大陸在唐山大地震後也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對於這個獨立於大腦之外的意識體,或稱之為靈魂這樣的概念,對長期深入研究人體,建立「大腦是精神中樞」觀念的現代醫學界,並不是種很容易接受的概念,因為這意味著現代醫學透過解剖對人體完整的認識,所建立的看似完美的理論其實並不完整,它觸及了現代醫學的醫療行為一直只能侷限在肉體的窘境。《柳葉刀》上這篇瀕死體驗的研究,代表著主流科學正逐漸打破舊有觀念,慎重地重視起對人類意識(靈魂)的研究。1994年美國著名的統計公司蓋洛普公司調查發現,在美國約有1300萬的美國成年人有過瀕死體驗,這還不包括有過瀕死體驗的兒童。研究發現,約有35%的人在接近死亡時期會有瀕死體驗,這也說明了瀕死體驗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不只是瀕死體驗,其實其他形式的意識離體經驗很多人都曾經有過,有的人就有能力使意識離體穿越距離看到遠方的景象,例如,坐在經過設計的密閉實驗室,人能像親臨現場般觀察到遠方某城市的鬧區當日商店櫥窗內的擺設情景。這在古代東西方歷史都有記載,東方文化裡認為人不僅有靈魂,而且認為靈魂不死,生命是輪迴轉世的,人有前世。催眠實驗的研究結果,科學家也不得不承認人類確實存在許多與今生今世學習、經驗無關的記憶。這類的研究、報導其實都被現代科學重新發現了,它們都是真實的現象。

        這些發現其實也讓「預言」更具有科學意義。根據現代科學理論,要突破時空、不受時間制約,首先必須克服光速。如果過去的預言家只是意識體來到了未來時空,物質肉體仍停留在當時的時空,這個意識體、或稱靈魂,在我們這空間就是以「能量」的狀態存在,能量從物理的角度就是種波動,像電磁波,也就是各種不同頻率的光,而我們肉眼能看見的只是可見光,所以99%以上的光是肉眼看不見的。在瀕死體驗中很多人看見「光的生命並感受到和善的強大能量」、「瞬間看見自己的一生」、「感官的感受更為敏銳強烈」、「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看見別人搶救自己的肉體」等等典型的特殊現象。這很明顯都不是單一時空,不是一般我們生存三度的空間景象,這都像突破時間的限制,進入更高維的空間。當時間軸變成相對軸,像條走廊可以往前可以向後時,這就進入了高維空間的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差一維對世界的認識便是天壤之別、截然不同。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讓大家開闊一下想像力,像螞蟻的視界是平面,就是二維空間概念,所以如果有一幅名畫給螞蟻欣賞,可能就很折騰了。這隻螞蟻得有序地把畫分割成無數行或無數列,然後把影像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讀起來,動作可能像個電腦的掃描器般,全部讀取後再用非常豐富的記憶力與想像力把它們組合起來,在牠的腦子裡有序地組構成一幅畫,姑且不論是不是原畫重現,就是距離軸限制了螞蟻的視野,也限制了螞蟻的能力。可是這對三度空間的人類來說,看一幅畫是件非常輕而易舉的事,一眼看過去就好了,再大一點的比如敦煌的大型壁畫佛像,只要調整距離,站遠一些就可一覽無遺,同樣地也能縮短距離,靠近畫仔細觀賞畫工的細膩,但這情況對螞蟻而言,可能窮其一生也辦不到。

  同樣的道理,當一個生命進入四維空間狀態,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一眼看過去,一瞬間就看完了,就像三維空間看二維的畫一樣;當然也能選擇一個特定的片段時空,仔細觀察過程細節,比如在四維空間看肉體被搶救的過程,不就跟在三維空間調整距離軸仔細看壁畫是一樣的道理嗎?甚至,可以跟同樣處在高維空間的生命進行溝通,這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同樣道理,這時四維的生命看到三維空間景象雖然是連續、立體的,但是卻只是影像,不能與影像的人物直接溝通,因為這時候自己是處於像光的生命,沒有固定於三維空間的肉體,速度與時空的差異太大、太大了。所以理論上,進入四維空間的生命並不會造成歷史改變,但是看人的一生,如果是七十歲,就不用七十年,而是一瞬間的事。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差了一維空間的概念、生命狀態、能力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型態!

  從這個觀點來看,過去的預言家是否是透過特殊的形式,他的意識能量體(靈魂)進入了一個更廣的時空,看見了更大區域、更長時間人類社會活動的變化過程?他們是否去到了四維空間,然後回到當時空間,憑著記憶把自己所見的事情,以隱晦、暗諭的方式寫出來,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預言」呢?若是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史上中外預言總是以影射、間接的方式表達,很明顯地,預言家並不是想要改變歷史,因為他明白更深遠的含義,主要是想把這個內涵告訴世人!也許用個比喻更容易瞭解:如果前面那隻螞蟻有了人的眼睛,看懂這幅畫的內容意義,牠不會想去改變畫的內容,而是會把看到的這一切,想辦法也讓其他只有二維認識的螞蟻了解,因為思想觀念、生命狀態都有很大差異。這也可以合理地解釋為什麼真正的預言有這麼高的準確性,因為它根本不是三維空間概念,一般人也就不容易認識了。

  這個現象我們用現代科學是可以合理解釋的,而我們之所以仍把這現象停留在科幻階段或電影小說的情節中,主要是因為觀念中直覺地認為:讓人體這麼大的物質以類光速飛行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人體存在一個意識體,或稱靈魂,那麼一切就變成可能,而且是非常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預言是科學,是涉及多維時空科學的原因!

 

第四節  空間限制人的思考 

             觀念框住人的認

 

         在上圖-方圓圖中我們看到一個圓形和一個方形,如果有人告訴你:圓的就是方的,方的就是圓的,既方又圓,是圓且方。這聽起像繞口令禪語,有違我們肉眼的所見,不是莫測高深,就是胡言亂語。方形和圓形是二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怎麼可能同時並存。事實上確實是如此,在一個二維平面空間,方形就是方形,圓形是圓形,是方形就不可能是圓形,反之亦然。但是我們再看一下個「方圓同體圖」,相信讀者會會心一笑,真是既方又圓,是圓且方。這是形容三維空間的圓柱體,一個圓柱體可視為無數的圓形組成的,也可視為無數的長方形組成的。我們不難發現用圓形方形的概念時,不知不覺中把我們的思維限制在二維空間的認識上了,突破空間概念的時候,矛盾變得不矛盾,不可能變成可能的!

如果我們能夠突破時空限制,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前面我們舉了一個現代科學的發現——「瀕死體驗」,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突破空間的思索方式。處於瀕死體驗狀態下,生命狀態出現很大的變化,沒有身體也沒有了時間感受,才能體會原來時間、肉體是種制約,那裡的一切更美妙、更祥和、更高維,是種更高級的生命狀態。看人的一生,像看一連串的連續立體影像,自己的一生歷歷在目,其中人物栩栩如生,會像我們平常看畫般,可以在一瞬間看完。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實實在在的一切,在另一種時空、另一種生命狀態下,其實只是組成我們一生中的一個影像罷了,雖然情景人物仍在,卻變得虛而不實了。而當自己實實在在處於一個世人看不見的世界裡,那裡的一切反而成了實實在在,所以突破空間對物質的認識便發生變化了。那麼前述的「方即是圓」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三維空間認為有形的事物(色),到了四維空間時卻只是個景象,空而不實,而那些人們所看不見的物質,到四維空間卻成了真實的物質,有形與無形在高維空間不再是衝突的概念。相同的道理,我們認為人活在當下,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尚未到來,人怎麼可能預知未來呢?過去與未來怎麼能同時存在呢?相信讀者已不難發現:空間會限制人的思維,觀念能框住人的認知。所以突破空間、打開觀念,從這個角度看,預言家就是同時活在歷史的過去與未來,而預言這種現象,是不是在提醒人類能有更高維、更真實,對事物、對生命、對宇宙能有另一面的認識呢?

 

第五節     預言的時代意義

        接著我們來談一談現代科學「多維時空」的概念,西元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繼大統一理論之後,為了合理解釋物理學上的四種基本作用力,1957年普林斯頓大學的艾福雷特(Hugh Everett)博士首先提出「多世界理論」 Many Worlds Theory)也叫「平行世界理論」 Parallel Worlds Theory ),這個理論後來又被美國曼哈頓計畫(原子彈製造計畫)與氫彈製造計畫的主持者之一,著名的宇宙物理學家約翰惠勒 John Wheeler )博士繼續進一步發展。

        這個理論認為:實際上存在有無窮多的宇宙,每一宇宙和我們這個宇宙是平行的,而且所有東西、所有的物體都在每一宇宙中存在,有些宇宙中的時空結構或物理規律可能和我們現在這個宇宙非常相近,有些則跟我們這個宇宙大相逕庭。

        根據多維時空理論,接著又有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宇宙形成的學說,比如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還有超弦論等等。最新的一個理論是由哈佛大學教授哈米德(Arkani Hamed)提出的膜世界理論(Brane World Theory ),膜世界理論認為實際上有很多很多的空間,它存在於許多層膜中,一層膜是一個空間,所有的膜存在於多層次的超空間之中,有些空間可能比原子的形式還小,有些空間則可能是無限大,我們人類所存在的這個空間是以摺疊形式存在的,而這樣一來,在我們這個空間中離我們地球非常遙遠的星體,在另外一個空間來看可能只有一毫米之遙。

        此外,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德瑜馳(David Deutsch)提出了:「量子力學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多時空的理論,不僅適用於微觀世界,而且適用於宏觀世界的每一個層面。」這顯示現代高能物理研究認為:另外空間是存在的,人類所生活的空間不僅僅是簡單的三維空間,而且是眾多時空之一,宇宙則是超乎我們人類想像的龐大和錯縱複雜!

        從這個多維時空的角度,我們再來思索一下「預言現象」。就從預言最完整的中國談起,在中國歷史中歷朝歷代都有預言流傳,除了預言以外,像中國傳統的中醫、針灸、氣功、算命、風水,是迷信?還是科學?這個問題困擾了近代的中國人很久,著名的中國科學史專家,英國的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其所撰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浩瀚數十冊,這位西方的科學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與證據,全面且有系統地闡明了四千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有著傲人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國古代科學和現代西方科學走的是不同的發展道路,用的是不同思維方式,其中最關鍵的差異就是多維空間概念。如前面我們所敘述的,西方科學是從看得見的蘋果開始慢慢發展到現代,才有了多維空間概念;而東方的中國則是從文明的開始就有多重空間的概念。比如「氣」的概念、經絡、穴位等,都顯示多重空間概念可能自黃帝時代就已經深植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很明顯地,它們都不是我們肉眼可見的這個物質空間的現象。所謂的「陰陽五行學說」其實是不同空間與這個物質空間的對應變化原理。這個道家的基本理論幾乎普遍應用於各門學科,所以中國的科學發展很自然就帶著濃厚的修煉色彩與特異功能,給現代人一些神秘的感覺,也因為異於現代科學的發展,於是也就讓人覺得帶著迷信氣息。

        也許這樣形容更貼切一些:「中國古代的科學是走了另一種發展路線。」(引自《轉法輪》)沒有現代的X光機與麻醉藥劑,華佗能觀察到人體內臟、能開刀動手術。沒有衛星觀測,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借東風、用草船借箭,展現高準度的天氣預報能力。除了諸葛亮,許多預言家像劉伯溫、袁天罡、李淳風都是道家人物,在他們的預言中,展現出現代科學根本辦不到的、對未來長時間的預測。道家講「天人合一」,歷來他們把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認為宇宙外面有多大,裡面就有多大,大宇宙與小宇宙是有對應關係的。這都是現代多維空間的概念,都是突破、超越空間的觀測,所以展現的能力就不是一般三維空間的認識,往往也就顯得不可思議。

        從這個角度看起來,不是現代科學認識不到,而是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裡,對人體是不是有個靈魂體的這類問題很難進行研究。靈魂無法捕捉,也沒有計量單位,實驗不了,間接觀測往往又有難以重複的困難,涉及突破空間的問題只能抱著存疑的態度,多維空間概念在理論上能夠認識,但研究的手段卻存在著很大的限制。可是這些觀念卻是中國古代的基本觀念,認為靈魂不死,道家講元神不滅,以及生命輪迴的概念,其基本思維並沒有現代科學觀念的限制。不只是中國,古希臘、埃及、印度、美洲的印地安人、瑪雅人都有靈魂的概念,即使是現代人,仍然有許多人相信靈魂存在。客觀地說,現代科學因為無法證實,一談靈魂就將其歸入宗教範疇領域、披上迷信的面紗,愈依賴、愈相信現代科技,就愈容易對這些現代科學無法證實的現象產生排斥心理,這已經不是真正科學的精神,現代科學進步的基礎是對真實現象的觀察,是對未知的探索!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特殊現象。西元1989年移民美國的前蘇聯莫斯科大學著名精神科醫生羅德奈亞(George Rodonaia )博士,他在1976年一次車禍被撞後,立刻被宣佈死亡,但他卻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長的一次「臨床瀕死體驗」。他的屍體被陳放在太平間裡,一直到三天後有位法醫在進行驗屍工作時在他腹部切了一刀,他才瞬間突然地甦醒過來。此後他轉而研究靈修領域,拿到了他的第二個博士──宗教心理學博士,現在是美國德克薩斯州Nederland市第一聯合衛理公會教堂的牧師。

        在車禍之前,羅德奈亞博士是一位堅定的無神論者,暫且不論他在肉體死亡期間時「意識體」的經歷與見聞,按照醫學理論,人的腦細胞在缺氧狀態的三到六分鐘後就會腦死,既使救活也會是個植物人,若超過十分鐘,存活率幾乎等於零。可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心跳、呼吸都已經停止了七十幾個小時,腦細胞都處於壞死狀態下的生命,瞬間可以恢復成功能正常的人。這種例子在臨床上、在歷史上有諸多記載,並不是個案,但在醫學上卻只是以「奇蹟」處理。這些現象顯示了有一股不可見的生命動力──生命能量,它在特殊情況下才會離開肉體,是主控肉體的真正動力,而這股能量能使組織細胞死而復生!這是現代科學一直未正式接觸,可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卻視為基本理論的部分。

        打開思維,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高級生命(神)」、「生命能量體(靈魂)」、「現代科學(探索未知)」與「預言」四個概念,「預言」似乎是前面三個概念的綜合!如果人體確實存在著這個生命的能量體,按著科學邏輯推理,假設我們通常所談的生命現象是在人體與能量體合一的狀態下,包括現代醫學所有理論發現,所謂「死亡」代表的就是能量體恆久離開肉體了,那麼所謂的「瀕死體驗」就表示能量體暫時離開肉體,就是一種純粹能量體狀態下的生命,是種光的狀態,處在更高維的空間,其速度、空間、時間都不是我們一般的三維空間狀態,這是不是一種更高級的生命狀態呢?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有可能存在更高級的生命呢?這種能力、能量是不是遠遠大於人類這種生命狀態,如果用「神」來形容、代表高級生命是不是很合理呢?過去的預言家是不是有可能透過特殊的方式也進入其它時空狀態呢?所謂的預言是不是就是進入高維時空對所展示的未來景象的觀察和描述呢?預言現象是不是指引人們去深思這些未知呢?

        如果可以預言,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這個時空的一切是早就有序地安排好在那兒了呢?我們所有的人,包括歷史過去的人類,也是很有序地按著規律,按照劇本般在歷史的舞台上演著。也許我們會想,那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個人奮鬥,是不是早就都安排好了呢?若是如此,那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又是什麼?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仔細介紹歷史上我們祖先們所留下的各種預言,供各位讀者們一邊閱讀,一邊思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