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梅花诗》前七段

 

关于邵雍,我们前面介绍过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的《梅花诗》。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这句「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从字面上的意思是:荡荡通天之门万古以来头一次敞开了。多少人来到人间,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然而,这两句诗具体又是指什么呢?这里一时还看不清楚,必须在看完全诗后,才能真相大白。不过,从这第一句就可以看出邵雍立意高远,不仅仅是要告诉人们未来要发生的事件而已,而是要告诫人们这历史纷扰中的最终主题。宋朝是个软弱无能的朝代。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遣散了打天下的功臣之后,宋朝一直采取对将帅缺乏信任的防范政策,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宋朝从一开始就军力纤弱,才建国不久就对北方的胡人政权,称臣纳贡。北方的国土,「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外族所占,故曰:「山河虽好非完璧。」本来北方金国的女真族是个弱小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时,曾经联合北宋,想一同推翻已近末势的辽国。昏庸的宋徽宗不听忠臣的规劝,一意要结盟金国,并同意把每年进贡给辽国的贡品转给金国,不相信这定都「黄」龙府的大「金」国才是宋朝真正的「祸胎」。于是有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靖康之耻」,北宋皇帝、宫妃、亲王、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后来强大的金国北掠为奴,使得半壁江山落于金国之手。所谓「不信黄金是祸胎」指的便是此事。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到了南宋,皇帝更是昏庸无能,苟且偷安于江南的半壁江山,终日沈浸于声色歌舞之中。而且,整个民风都是颓迷不振,从上到下沉醉在情色欢爱之中,不思奋发图强。宋词万首,言文人骚客的恋物伤情者众,而高昂振奋者则少。因为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上,依山傍湖,加上南宋皇帝终日沈迷于荒淫醉梦之中,所以叫「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是指天象气数落于北方,北边降生真龙天子,新朝代要生于北方。正当南宋王朝沈缅于醉梦中时,北方的成吉思汗,励精图治,一统蒙古,并迅速扩张着国土版图。在灭亡了金国之后,大举入侵南宋。「三百年来终一日」,指宋朝在历经三百余年后(西元960年~1279年),西元1276年,元兵入侵临安,宋恭帝被俘。「长天碧水叹弥弥」是喻指宋朝最后灭亡时所上演的一幕最悲壮的场面。西元1279年,宋军残部在战败后穷途末路。因不愿被俘受辱,大臣陆秀夫背负着年仅九岁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南宋大将张世杰保护杨太妃逃脱,结果,被一场突来的飓风打沉,均遭灭顶。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天地相乘数一原」是说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源头,就是新朝代的气数来了。「忽逢甲子又兴元」的「忽」字影射了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起。忽必烈于西元1260年即大汗位,于西元1264年(甲子年) 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后又迁都燕京。至西元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干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统治中原。元朝虽然因元世祖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而得以发展,但在忽必烈死后,马上陷入一片争权夺位的混乱之中了。在经历了从元世祖至元顺帝的十位皇帝后,这个辉煌一时,曾经横跨欧亚的短命王朝,就走入了灭亡。若从西元1279年宋朝灭亡算到西元1368年元朝被灭,差不多八十八年,正所谓「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一句,也影射了元顺帝时,宦官扑不花扣压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元之事。正是「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贱,身为平民布衣,曾当过几年和尚,后参加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因为骁勇善战,大显英雄本色,从一个普通士兵跃升为领袖,并于西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就此「朱门」不再是旧的黄土农家了。「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就写明了这段历史。「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太子早亡,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即明惠帝。当时,有十几位皇子被封为藩王,驻守边塞。其中驻扎在燕京的燕王朱棣,深悉兵法,屡建战功,实力最强,威望最高。书生气十足的明惠帝,在谋士的建议下,执意削藩,罢免燕王等藩王的权位。燕王即使装疯都无法幸免,无奈只好在建文元年起兵反抗,被迫发动「靖难之役」。因为燕王朱棣才德出众,智勇过人,终于在四年后胜出,攻入南京,夺取帝位,成为明太宗,后又被称为明成祖,年号永乐。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经历了他全盛的辉煌。但明朝末年的衰败,加上多年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终于是「开到李花春已非」。「李花」应指明末的闯王李自成。西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于紫禁城后的煤山(现为香山)上上吊自尽,明朝灭亡,即所谓「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中国历来有「北胡南蛮」的说法。所以这里「胡儿骑马走长安」一句是指崛起于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夺取天下后,立足未稳。把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出于私利,投靠满清,引清兵入关。当时的满清,精干强盛,入关后,势如破竹,一统明末的残局,于西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就大清帝国。「走长安」其实是用长安来喻指中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百多年的「唐雍干盛世」。特别是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扩展。另外,自清代开始,与海外开始进行大规模通商,开辟港口,正是所谓的「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的第一个「洪水」指的是西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像洪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十八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洪水」的「洪」字暗指洪秀全。满清政府在耗费巨大代价,元气大伤后,终于侥幸平息了这场运动。但太平天国刚刚被平息(「乍平」),大清帝国就进入了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阶段,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势力不断崛起壮大,像更大的洪水一波波席卷着全国、遍布各地。终于西元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在袁世凯死后成为总统,清王朝至此彻底灭亡。黎元洪的名字也嵌一个「洪」字,所以叫「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一句是说,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应该向「汉中」,也就是革命起义成功的「武汉」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汉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了满清外族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中国,也就是「汉天」,终于又有了新希望。「一白」是喻指新的希望。「汉江秋」是指西元1911年的秋季,10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憔悴黄花总带愁」是指民国革命虽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稳定, 如「憔悴」的「黄花」。黄花在传统上常被用来指稚嫩的生灵,自从民国建立后,先是袁世凯的复辟窃国,又是张勋的复辟,接着是长期的军阀混战,派系割据,国民政府就如「憔悴黄花」,总是愁事不断,故曰:「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吉曜」喻指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半升」指国民党统治初期,经历了长期封建统治,外族掠夺和军阀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刚刚成功,国家正在起步发展中,国民党政权正在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这时共产党的势力却于暗中迅速发展壮大。「箕斗」乃中国古代星相学中所讲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这里也就是星星的意思,指共产党的势力。「箕斗隐」字,道明了共产党趁内忧外患之机,于暗中迅速发展实力。「金乌起灭海山头」一句的「金乌」,是古时候对太阳的别称,此处指自称太阳之国的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战中兴起、入侵中国与最终战败投降的命运。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经历了国共内战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呈现了各自对立分治的局面,所谓「云雾苍茫各一天」,指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统辖一片天地。下面三句,是指共产党统治下的大陆所经历的一些动荡不安的局面。「可怜西北起烽烟」似指平定新疆叛乱和入藏镇压西藏独立运动;「东来暴客西来盗」指五○年代初中国和美国在位于中国东方的朝鲜所爆发的朝鲜战争,以及后来六○年代初在西边的印度悍然越过麦克马红线,疯狂盗取中国领土,从而爆发中印边界之战。在北方,苏俄自五○年代与中共反目起,一直威胁中国,双方曾经爆发珍宝岛之战,各自陈重兵于边界达数十年之久,正所谓「还有胡儿在眼前」。按照「北胡南蛮」的说法,此时的「胡儿」是指苏俄无疑了。

 

梅花诗前七节的内容都是历史,最起码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而预言的后三节讲的就是当代和未来的事,我们将在卷三中进行介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