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时空的预测学

 

从前一章谈到的预言家的故事和经历,相信读者对预言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中国古代的许多预言大师也都是「算命」大师,精通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的规律,在他们的生平事迹中有不少占卜掐算的例子,但这些能力与他们预言未来人类历史的那些大作相比,只能作为点缀罢了。那么预言家们为什么能够预知未来呢?在这一章节里,我们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所谓的预言──一种超时空的预测学、一种跨越时空的科学……

 

第一节    从撞球谈起

假设我们正坐在电视机前观赏世界撞球锦标大赛的冠亚军争夺战,现场气氛凝重、紧张至极,观众们也都拭目以待着,当画面传播到世界各地时,连带着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感染到那种紧张气氛,预测谁会是本届冠军得主。

  选手在球台观测着所有球的分布,心中已经估测出击球进袋的方位、角度与路线,于是一幅击球过程的画面预先就浮现于选手的脑中,顶尖的高手甚至对于接下来连续几球的行进路线都能在预测之中──果然,球几乎是依着选手的预测,一杆杆将球撞进了球袋,观众们不停地发出赞叹的惊讶声。观众摒着气息为自己喜爱的选手加油,揣测谁会是最后胜出的选手,一番番竞技斗智,最后一球落袋,在一阵阵欢呼声下,本届的冠军终于诞生了!

  类似现象常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屡见不鲜,我们不会觉得奇怪。但是我们注意一下,这其中有多少所谓的预测、预知甚至预言成分呢?

  首先,打撞球本身就是一个预测活动,每个人击球前都经过预测,都能预测,当然准确度是有所差异的,愈准就打得愈好,换句话说,打得好其实就是预测的准确度高。而职业选手,我们可以说他们是预知高手,如前面描述,他们不仅能预测球的行进过程,而且能预知一连串球体撞击的路线过程,到底这些人是如何办到的?这些预测、预知虽然会让一般人叹为观止,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因为基本上撞球根据「碰撞原理」与「动量守恒」是可以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这属于古典牛顿力学范畴内的物理现象。

  其次是观众,几乎所有的观众也都在不知不觉地进行预测,预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甚至许多关心球赛、或是对撞球感兴趣的人也会预测比赛结果,所以即使没看转播,也会透过报纸、新闻报导求证一下心中的预测是否正确。另一个最典型的预测,就是球赛评论员,我们看电视转播,评论员除了分析球员技术、过去表现之外,往往也会根据球赛当天球员的身心状况来预测胜负趋势,只是很多精采的决战,常常出现大逆转,所以球赛的结果往往难以精确预测,必须等到最后一秒才能知道最后答案。由此可见,无论准确与否,几乎人人都在预测未来,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预测是个很普遍的心灵活动。 

  假如出现一种情况: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观众不仅能预言国际大赛最后的胜利者,甚至能预言整个比赛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哪一球进哪一袋洞,进球先后,哪一球发生偏差误失,哪一段是球赛的转捩点,胜利者如何从劣势中扭转乾坤、转败为胜……等等的所有细节,那么,我们会如何看待这种预测能力呢?

  也许有些人会怀疑这是种巧合,因为用物理、心理、统计等各种科学理论都解释不了这个情况。以统计的角度来看,出现这种巧合的机率实在是太低了,这比骰子连续十次出现六点的机率(1/6)10还小得太多。因为撞球不只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还包括人的身体、心理变化,比如疲劳状况、紧张情绪等,都会对比赛结果有巨大影响。也许我们会以超能力、特异功能等现象来解释,使它带着神秘色彩,因为这超出我们一般人的理解范围,所以只能以不明原因处理,然而,一旦被归入这类范畴,便很容易使其被排除于现代知识之外,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预言现象」呢。

  如前所述,历史上中外著名的预言——一种对 「未来长时间的预测学」,随着科学发展,由于它们无法被科学解释,因此被大多数人们忽视,渐渐地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湮没于历史之中。

  事实上,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预言、预言家的出现,不仅人民相信预言,帝王们更是深信不疑。二千年前,在西方的耶稣诞生不久后,博士(预言家)便从遥远的东方赶到耶路撒冷去参寻这位未来伟大的「犹太人救世主」,引起了当时统治者──西律王的忧虑,导致一场大杀戮。当时伯利恒城两岁以下的幼儿全部遭到屠杀,耶稣的父母则提前带着耶稣逃亡埃及。同时间的东方,中国正是秦始皇灭六国后大统一的时代,就因一块预言石板上写着「亡秦者胡」,秦始皇为确保王朝,不惜国本,动员全民修筑长城,更派将军蒙恬出关争剿北方匈奴胡人,结果秦王朝灭于二世子胡亥手里,亡秦的「胡」,不是胡人匈奴,而是胡亥,十分讽刺。到了清朝年间,由于唐代《推背图》过于准确,皇帝因而下令查禁,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预言是被人们相信,而且其准确性一直是被高度重视的。

  随着时代变迁,近代西方科学急速发展,以科学为基础的思想甚至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各个领域,连传统的文学、艺术甚至哲学也都受其影响,于是现代人变得更不容易认识预言。但是,假如我们今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预言的高准确度、跨越如此长远的时空对未来作出的准确描述,却是现代科学所办不到的。著名的物理学家,原子结构的发现者波尔(Niels Bohr, 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曾说:「正确预测很难,正确预测未来更是难上加难。」如果科学的目地是探索未知,科学本身也是门预测学,那么「预言」不就是科学探索的最好题裁吗?

 

第二节    科学与科学的预测性

科学是一门预测学吗?让我们先谈谈什么是科学,也同时来谈谈科学的预测性。

  前一节我们谈到撞球运动,撞球是不是一种科学现象?相信绝大部分读者都会同意撞球是一种科学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撞球是由重量数十克的球体,在地球这个重力场下进行的碰撞运动,它符合古典力学原理,可以依据动量守恒来计算球体碰撞球台周界与球体间碰撞前后的运动变化,这就是自然科学上对撞球运动的描述。

  在这里,我们先提一个基本问题:在十七世纪古典力学开始发展以前,有没有撞球游戏呢?

  答案是:有!根据历史记载,在十四世纪时的欧洲,撞球运动已经成为宫廷贵族的流行活动,当时没有任何理论根据,可是人们凭着人体的直觉已经在玩撞球游戏。这个问题提醒我们:

「现代科学是先有现象的发现,再有科学理论的发展。」

所以,客观地说,应该是古典力学成功合理地解释了撞球现象,而不是没有古典力学就没有撞球运动,这是基本发展关系的思考逻辑。这可以用来说明,不经思考便认为某种现象是迷信、是伪科学,这类的思考模式本身就不是科学的逻辑思考。事实上,只有「伪现象」而没有「伪科学」,也就是说,某些现象的出现确实是人为假造的,它们也做出了误导的结论,但这并不能称之为「伪科学」,因为科学是一种对真实现象的认识,伪假并不在其探讨的范围内。另外,「科学」更不是绝对真理的代名词,重点是现象的真实程度,只要是真实的现象,只有解释错误或者停留于无法解释,不能称其为「伪科学」、迷信,迷信不算是科学活动的用词,以迷信、「伪科学」等绝对否定式的思考模式,本身是不科学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代科学发展的精神,也就是自然科学思考的角度来回顾一下「科学演进的历程」,所谓「现代科学」是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自然界、宇宙的各种未知现象,透过观察后,归纳演绎,推理假设(假说),然后实验证明(定理、定律)这些现象在某种时空条件下的规律性。科学在不同范围下所认识到的各种规律,自然都会受到该范围的局限,因此简单地说,越不随着时间与空间变化,代表着愈广愈真实的规律性。在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从目视可见的事物范围开始探索研究,包括星系、天体、乃至宇宙,进而再到十九世纪末开始探索微观原子的世界。就以颗粒大小为例,从一个苹果的大小开始,巨观到地球、太阳、银河系,甚至更多庞大星系组成的可观测宇宙,其直径有150亿光年,就像古人所形容的「其大无外」,大到我们无法知道到底有没有宇宙的边缘;另一微观方面,从细胞、分子、原子到质子、电子、夸克,到甚至可以轻松穿过星球、电磁场的中微子(宇宙中每一个质子,就对应有1,000,000,000个中微子),对所谓基本粒子的探索,现代科学也发现似乎是无穷无尽,越小的粒子反而得建造越巨大的仪器设备来探测,同样是「其小无内」。而这些结果,似乎与古印度、古代中国人的认识不谋而合。。

  就从眼睛看得见的苹果谈起,当年苹果掉落打到牛顿的头上时,苹果会往下掉的现象是个真实的现象。当牛顿想了解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研究到底是什么力量拽拉苹果往下掉时,不论他做什么假设──神的力量、树枝的斥力、根的吸力……一个懂科学思考的人不会说他是在搞迷信,也不会以「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只是自然现象而已」的这种否定态度来对待。科学的思维会开始探索:苹果真的会往下掉?在英国苹果会往下掉,那在美国呢?北极呢?赤道呢?其他东西也往下掉吗?铁锤与羽毛也往下掉吗?铁锤落得会快一些吗?如果苹果在月球上呢?在太空中呢?现在这样,过去呢?未来呢?这样的一连串观察、思考就让我们人类发现了古典力学的规则性。所以以长度区分,从一个苹果直径0.1公尺到地球直径12,756,000公尺,这样的球体运动似乎都能适用于古典力学。

  根据古典力学,我们能设计人造卫星绕行地球的轨道、周期,能计算该卫星所需要的重量,能设计飞机、太空梭克服地球引力升空,当然也能设计盖建摩天大楼、云霄飞车。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来,在牛顿力学的认识范围内,古典力学也等于有了预测能力,许多工程技术其实都是预测结果的展现,所谓的设计,其本质上的意义不就是预测吗!从法国的艾菲尔铁塔(西元1889年)到美国胡佛水坝(西元1936年);从汽车公路到电车铁道;从海上轮船到空中飞机──在地球这个重力场中,这一次次的预测,建造了一项项人类的现代文明。。

  从巨观的角度来看,在牛顿时代,我们在地球上已经能算出光的速度每秒约走3×108公尺,所以面对像宇宙这样更宏大的天体时,人们发现,得用更大的尺度──得用光的运动尺度「光年」来描述距离。「光年」为光走一年的距离,相当于3×108×365×24×60×609.46×1015公尺,比如距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星座为4.2光年,银河系的直径为12万光年,距离地球最远天体星系是120亿光年,这涉及更大质量的重力场与时空变化,已经超出古典力学的观察,很多现象都解释不了了。所幸上世纪初,出现了另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年轻人,有一天他骑在脚踏车上时,想象自己像光一样穿梭于空间中,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模样?他这一想,便想出了相对论,这个根据古典力学的预测,把现代人类对空间与时间、质量与能量的认识,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改变了整个现代的人类世界。美国《时代》杂志选出的「二十世纪风云人物」,并不是什么政要富商,正是这位改变历史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当代的科学家透过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了宇宙黑洞,观察到庞大宇宙有85%以上不可见的暗物质、暗能量存在,庞大的天体很可能是多维空间,也就是四度、五度、十几度,甚至几十度的多重空间,只有三维认识的人类看宇宙,其实很可能只认识到一层「影子」。于是,站在相对论的基础上,科学家又提出像大爆炸理论、超弦理论、膜理论等多维时空理论来重新认识我们所观测的一些宇宙现象。而这都是古典力学认识不到,解释不了的现象。

  另一个极端尺度,就是微观的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甚至更小的像夸克、中微子等的微观世界。这个范畴用的尺度就是埃(A /Angstrom 10-10公尺)或现在最流行的奈米(nanometer10-9公尺),甚至用到(picometer10-12公尺)为单位。一般的原子大小约为0.3奈米,中子、质子就更小了,约10-6奈米。这真是个既狭小又广阔的世界,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假如把原子放大到像一个足球场,我们会看到原子核就像是足球场中心放了个高尔夫球般,这个世界对人来说狭小到肉眼、最精密的仪器都无法直接观测,但却又是辽阔而空旷的空间。二十世纪初期,当科学家开始透过间接方式观察这个微小的世界时,发现古典牛顿力学根本使不上力,于是「量子力学」应运而生,「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则是这个微观世界的基本游戏规则,这又是个变幻的多维空间,挑战人类的思想。那么,什么是量子力学?什么叫「测不准原理」呢?

  量子力学,简单说就是「统计力学」,再简单一点就是玩骰子、算机率;「测不准」就是我们无法同时测出微粒子的精确位置与速度。以原子内的电子为例,为什么以变幻来形容,严格来说,我们根本不知道电子在那里?是怎么运动?所以描述电子用的是「轨域」的概念,意思就是电子在不同固定区域出现的机率,不同区域代表电子不同能量状态,如果我们能用肉眼看电子,会看到电子像孙悟空能分身般,同时出现在很多地方,可能一下子出现在这儿,一下子出现在那儿,这就是为什么测不准,为什么叫统计力学,因为电子的波动特性,量子力学用的波函数就是统计机率。

    这现象俨然又像个缩小版的多维空间,确实会让三维空间概念的人产生迷惑,所以量子力学发现了微小粒子都有波粒二重性,也就是说微小粒子有波动的特性,像光波,有能量,有频率;也像小球粒,有质量,有碰撞现象。打个比喻也许读者们可以比较容易懂:如果把电子当一个人,它像一个练就一身忍术的忍者,当我们偏重粒子性时,比如真去抓个电子来看一看时,就会发现抓到的像是具尸体,虽然可以知道电子(忍者)的位置,但是死的忍者在原子里练功夫时是在笑或是哭,它是个侠义剑客还是冷血杀手,精神层次无法得知,就是电子的能量状态测不到了。一旦我们想了解电子的能量(速度),就像是想看清忍者的表情,想了解他的个性,这时会发现它忽东忽西或是像有分身术般,同时出现好几个忍者,分不清楚他在哪里或是哪一个才是他。这就是量子波动力学,波的强弱决定粒子出现机率,一切以机率计算。波动方程式的创始人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有个著名的例子,叫「薛丁格的猫」,光讨论猫是活猫、死猫,恐怕一般读者会思想混乱,传统的观念是非死即活,就两种情形,但薛丁格的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量子世界死活并存,简单的说,就是不同尺度的世界对存在的概念也不相同。

    相对论与量子论发现后,根据这些理论预测所发展出来的科技,真是颠覆现代人类的生活。原子弹、核能科技让现代人类拥有巨大能量,甚至有足以瞬间毁灭人类的能力。量子化的现象更让科技应用有突破性的发展,像雷射、半导体、超导体、电脑技术等数位化科技,带动发展生化科技、太空科技、电讯电子科技、奈米科技等等,都是科学家脑中假想、预测的实践。

    现代科学是如何预测的呢?我们可以举个明显有趣的例子,根据相对论物体的运动速度对时间会产生变化,所以科学家就发现地表与人造卫星会有些微的时间差,因为卫星相对运动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由于速度变化相对于光速而言,这些变化太小,差异就不明显,科学能预测差异做出适当的修正。一旦物体以接近光速进行时,这时候时间就不再是个绝对值,我们的思想重新调整了,所以美国好莱坞拍了很多像回到未来、回到过去的电影,这不再仅是幻想,而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预测。如果人体能以光速飞行,大概不会再大叹光阴无情,于是逝者不再如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将成为「黄河西返,古今风流人物同登时间舞台!」时空概念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会变成像一条高速公路一样,人们沿途浏览风光不再是只能以一个方向、一定速度往前开,而变成是可以开快、可以开慢,甚至回转掉头往回开。一个光速的生命能把人类的历史,从舞台剧变成像3D电影般,一切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置身其中也是逼真动人,但不一样的是这个观众会像光一般,所以会出现演员看不见观众,不知道观众正在观赏他的演技,不再像舞台剧般是演员观众台上台下的画面。

    另一个很大的差异是3D电影可以不按时间顺序去看,它可以从中间看,也可以忽快忽慢观赏精采片段,而舞台剧只能随着时间人去楼空。读者如要体验光速世界,恐怕得让头脑先做做暖身操,因为时空景象会出现巨大变化,不只是像坐云霄飞车,心脏有巨大承受力便可以,体验光速世界,头脑概念恐怕会先承受巨大冲击,我们现在的生活经验与观念也可能会出现完全不适用的情况。所以读者也许会发现连观念本身也发生变化了,过去我们认为怎么可能回到未来,现在我们首先该思考的已经不是能不能回到未来的问题,而是人体能不能以光速进行,才是问题所在。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以为光是直线进行,遇到不透明物体会被遮蔽、会反射,所以有明暗阴影的现象发生,也因而构成了我们生活环境中多采多姿美丽的景象。但在地球上是这样,到了宇宙太空,这情景就发生变化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次成功的预测,透过实验被证实了:当光遇到像太阳这么大的质量所形成的重力场时,会受周围扭曲的时空场影响,这时候光会出现弯曲行进的情形。1919529日非洲有日蚀现象出现,英国的科学家到了非洲实地用望远镜观察日蚀时,发现位于太阳背后的恒星并没有因此被遮蔽,而是曲射产生偏移的现象,光真的转了个弯(如下图所示)!爱因斯坦的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如果在牛顿时代,有人提出光线遇到不透明体会弯曲行进,恐怕会被踢出科学的殿堂之外,即使在爱因斯坦当年提出预测时,许多人也是持怀疑的态度。

  爱因斯坦根据他的认识提出预测,科学理论本身就是预测学。其他领域的科学也是有同样的特性,像化学的酸碱理论,当酸(氢离子)遇上碱(氢氧根离子),我们很自然会预测有盐类与水分子生成。这个现象到了人体内,酸的作用就变化多端,除了酸碱中和外,还有催化分解作用、分子聚合作用、缓冲平衡效应,预测就必须考虑反应条件等其他因素,单纯的酸碱理论便不适用了。另外,像数学里的加法就是一门标准的预测学,懂112就能预测359286645,能预测任何数字相加,于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往往把112当成真理了。可是换个时空条件,11不一定等于2了,例如在太阳表面,111,一个氢原子加一个氢原子成为一个氦原子,这是太阳表面每分每秒不停在进行的加法。从这个角度看:科学理论本身就是预测学,因为掌握某种层次的理,某种的时空范围的规则性,才能准确预测未发生的事。

 

第三节    预言是科学

再回到撞球这个话题,现在也许我们能从不同角度来看它了。一个人,认识到牛顿力学时,他就能根据力学原理预测球的撞击过程。但是,若如前节提出的特殊例子,准确到预测了球赛的过程,预言了最后的胜利者,我们就会觉得不可思议了。其实从现代科学来认识,这个现象也能说得通,假如这个人能进入到未来,把整个比赛浏览观赏后,再回到现在,他是不是就能凭着记忆进行所谓的预测,能预测比赛过程,甚至细节与结果呢?所以,突破时间限制进入包含时间轴的四维空间,三维空间的问题似乎变得简单了,这样的预测,其方式与准确度已完全是另一种形式、另一种概念了!但正如前节所谈的,突破时空进行预测,就现代理论来讲并不是问题,而人体能不能突破光速行进、突破时间限制,才是问题的所在。

    谈到此处,在2001年世界最具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有篇值得我们深思的医学报告:荷兰心脏专家 Pim Van Lommel 发表了一个关于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NDE)的报导,拉曼尔医生及其同事对在西元19881992年间被成功抢救的 334 2692 岁的突发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追踪式濒死体验研究。其中一个病例记述的是一位四十四岁的心脏病患者,救护车将他送往医院途中,他已无呼吸、心跳、意识处于医学上的死亡状态。在医护人员以心肺复苏术抢救他的过程中,一位护士为方便救护,而取下了病人的假牙。事后这位病患幸运地被救活了,在他苏醒后,一见到那位护士时,立刻认出她来,不仅指出他的假牙取出后放置的位置,还详细地叙述了他意识脱离肉体看见的情况,包括整个抢救的过程,甚至一些特殊超常的景象。我们不禁要理性地问:一个处于死亡状态的人,怎么还有意识、还有记忆,甚至还能「看」呢?

    这篇医学报告其实不是最早提出这种现象的,濒死体验在中外历史都有记载,近代系统的研究大概源于十九世纪末,受到广泛关注重视则是在上世纪七○年代,包括中国大陆在唐山大地震后也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对于这个独立于大脑之外的意识体,或称之为灵魂这样的概念,对长期深入研究人体,建立「大脑是精神中枢」观念的现代医学界,并不是种很容易接受的概念,因为这意味着现代医学透过解剖对人体完整的认识,所建立的看似完美的理论其实并不完整,它触及了现代医学的医疗行为一直只能局限在肉体的窘境。《柳叶刀》上这篇濒死体验的研究,代表着主流科学正逐渐打破旧有观念,慎重地重视起对人类意识(灵魂)的研究。1994年美国著名的统计公司盖洛普公司调查发现,在美国约有1300万的美国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这还不包括有过濒死体验的儿童。研究发现,约有35%的人在接近死亡时期会有濒死体验,这也说明了濒死体验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只是濒死体验,其实其他形式的意识离体经验很多人都曾经有过,有的人就有能力使意识离体穿越距离看到远方的景象,例如,坐在经过设计的密闭实验室,人能像亲临现场般观察到远方某城市的闹区当日商店橱窗内的摆设情景。这在古代东西方历史都有记载,东方文化里认为人不仅有灵魂,而且认为灵魂不死,生命是轮回转世的,人有前世。催眠实验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人类确实存在许多与今生今世学习、经验无关的记忆。这类的研究、报导其实都被现代科学重新发现了,它们都是真实的现象。

    这些发现其实也让「预言」更具有科学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理论,要突破时空、不受时间制约,首先必须克服光速。如果过去的预言家只是意识体来到了未来时空,物质肉体仍停留在当时的时空,这个意识体、或称灵魂,在我们这空间就是以「能量」的状态存在,能量从物理的角度就是种波动,像电磁波,也就是各种不同频率的光,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只是可见光,所以99%以上的光是肉眼看不见的。在濒死体验中很多人看见「光的生命并感受到和善的强大能量」、「瞬间看见自己的一生」、「感官的感受更为敏锐强烈」、「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看见别人抢救自己的肉体」等等典型的特殊现象。这很明显都不是单一时空,不是一般我们生存三度的空间景象,这都像突破时间的限制,进入更高维的空间。当时间轴变成相对轴,像条走廊可以往前可以向后时,这就进入了高维空间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差一维对世界的认识便是天壤之别、截然不同。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让大家开阔一下想象力,像蚂蚁的视界是平面,就是二维空间概念,所以如果有一幅名画给蚂蚁欣赏,可能就很折腾了。这只蚂蚁得有序地把画分割成无数行或无数列,然后把影像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读起来,动作可能像个电脑的扫描器般,全部读取后再用非常丰富的记忆力与想象力把它们组合起来,在它的脑子里有序地组构成一幅画,姑且不论是不是原画重现,就是距离轴限制了蚂蚁的视野,也限制了蚂蚁的能力。可是这对三度空间的人类来说,看一幅画是件非常轻而易举的事,一眼看过去就好了,再大一点的比如敦煌的大型壁画佛像,只要调整距离,站远一些就可一览无遗,同样地也能缩短距离,靠近画仔细观赏画工的细腻,但这情况对蚂蚁而言,可能穷其一生也办不到。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生命进入四维空间状态,看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一眼看过去,一瞬间就看完了,就像三维空间看二维的画一样;当然也能选择一个特定的片段时空,仔细观察过程细节,比如在四维空间看肉体被抢救的过程,不就跟在三维空间调整距离轴仔细看壁画是一样的道理吗?甚至,可以跟同样处在高维空间的生命进行沟通,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同样道理,这时四维的生命看到三维空间景象虽然是连续、立体的,但是却只是影像,不能与影像的人物直接沟通,因为这时候自己是处于像光的生命,没有固定于三维空间的肉体,速度与时空的差异太大、太大了。所以理论上,进入四维空间的生命并不会造成历史改变,但是看人的一生,如果是七十岁,就不用七十年,而是一瞬间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差了一维空间的概念、生命状态、能力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型态!

  从这个观点来看,过去的预言家是否是透过特殊的形式,他的意识能量体(灵魂)进入了一个更广的时空,看见了更大区域、更长时间人类社会活动的变化过程?他们是否去到了四维空间,然后回到当时空间,凭着记忆把自己所见的事情,以隐晦、暗谕的方式写出来,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预言」呢?若是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中外预言总是以影射、间接的方式表达,很明显地,预言家并不是想要改变历史,因为他明白更深远的含义,主要是想把这个内涵告诉世人!也许用个比喻更容易了解:如果前面那只蚂蚁有了人的眼睛,看懂这幅画的内容意义,它不会想去改变画的内容,而是会把看到的这一切,想办法也让其他只有二维认识的蚂蚁了解,因为思想观念、生命状态都有很大差异。这也可以合理地解释为什么真正的预言有这么高的准确性,因为它根本不是三维空间概念,一般人也就不容易认识了。

  这个现象我们用现代科学是可以合理解释的,而我们之所以仍把这现象停留在科幻阶段或电影小说的情节中,主要是因为观念中直觉地认为:让人体这么大的物质以类光速飞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人体存在一个意识体,或称灵魂,那么一切就变成可能,而且是非常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预言是科学,是涉及多维时空科学的原因!

 

第四节  空间限制人的思考 

      观念框住人的认

 

        

在上图-方圆图中我们看到一个圆形和一个方形,如果有人告诉你:圆的就是方的,方的就是圆的,既方又圆,是圆且方。这听起像绕口令禅语,有违我们肉眼的所见,不是莫测高深,就是胡言乱语。方形和圆形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怎么可能同时并存。事实上确实是如此,在一个二维平面空间,方形就是方形,圆形是圆形,是方形就不可能是圆形,反之亦然。但是我们再看一下个「方圆同体图」,相信读者会会心一笑,真是既方又圆,是圆且方。这是形容三维空间的圆柱体,一个圆柱体可视为无数的圆形组成的,也可视为无数的长方形组成的。我们不难发现用圆形方形的概念时,不知不觉中把我们的思维限制在二维空间的认识上了,突破空间概念的时候,矛盾变得不矛盾,不可能变成可能的!

如果我们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前面我们举了一个现代科学的发现——「濒死体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空间的思索方式。处于濒死体验状态下,生命状态出现很大的变化,没有身体也没有了时间感受,才能体会原来时间、肉体是种制约,那里的一切更美妙、更祥和、更高维,是种更高级的生命状态。看人的一生,像看一连串的连续立体影像,自己的一生历历在目,其中人物栩栩如生,会像我们平常看画般,可以在一瞬间看完。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一切,在另一种时空、另一种生命状态下,其实只是组成我们一生中的一个影像罢了,虽然情景人物仍在,却变得虚而不实了。而当自己实实在在处于一个世人看不见的世界里,那里的一切反而成了实实在在,所以突破空间对物质的认识便发生变化了。那么前述的「方即是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三维空间认为有形的事物(色),到了四维空间时却只是个景象,空而不实,而那些人们所看不见的物质,到四维空间却成了真实的物质,有形与无形在高维空间不再是冲突的概念。相同的道理,我们认为人活在当下,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人怎么可能预知未来呢?过去与未来怎么能同时存在呢?相信读者已不难发现:空间会限制人的思维,观念能框住人的认知。所以突破空间、打开观念,从这个角度看,预言家就是同时活在历史的过去与未来,而预言这种现象,是不是在提醒人类能有更高维、更真实,对事物、对生命、对宇宙能有另一面的认识呢?

 

第五节     预言的时代意义

接着我们来谈一谈现代科学「多维时空」的概念,西元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继大统一理论之后,为了合理解释物理学上的四种基本作用力,1957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艾福雷特(Hugh Everett)博士首先提出「多世界理论」 (Many Worlds Theory)也叫「平行世界理论」 ( Parallel Worlds Theory ),这个理论后来又被美国曼哈顿计画(原子弹制造计画)与氢弹制造计画的主持者之一,著名的宇宙物理学家约翰惠勒( John Wheeler )博士继续进一步发展。

    这个理论认为:实际上存在有无穷多的宇宙,每一宇宙和我们这个宇宙是平行的,而且所有东西、所有的物体都在每一宇宙中存在,有些宇宙中的时空结构或物理规律可能和我们现在这个宇宙非常相近,有些则跟我们这个宇宙大相径庭。

    根据多维时空理论,接着又有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宇宙形成的学说,比如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还有超弦论等等。最新的一个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哈米德(Arkani Hamed)提出的膜世界理论(Brane World Theory ),膜世界理论认为实际上有很多很多的空间,它存在于许多层膜中,一层膜是一个空间,所有的膜存在于多层次的超空间之中,有些空间可能比原子的形式还小,有些空间则可能是无限大,我们人类所存在的这个空间是以折迭形式存在的,而这样一来,在我们这个空间中离我们地球非常遥远的星体,在另外一个空间来看可能只有一毫米之遥。

    此外,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德瑜驰(David Deutsch)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多时空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微观世界,而且适用于宏观世界的每一个层面。」这显示现代高能物理研究认为:另外空间是存在的,人类所生活的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三维空间,而且是众多时空之一,宇宙则是超乎我们人类想象的庞大和错纵复杂!

    从这个多维时空的角度,我们再来思索一下「预言现象」。就从预言最完整的中国谈起,在中国历史中历朝历代都有预言流传,除了预言以外,像中国传统的中医、针灸、气功、算命、风水,是迷信?还是科学?这个问题困扰了近代的中国人很久,著名的中国科学史专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其所撰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浩瀚数十册,这位西方的科学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与证据,全面且有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傲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古代科学和现代西方科学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用的是不同思维方式,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就是多维空间概念。如前面我们所叙述的,西方科学是从看得见的苹果开始慢慢发展到现代,才有了多维空间概念;而东方的中国则是从文明的开始就有多重空间的概念。比如「气」的概念、经络、穴位等,都显示多重空间概念可能自黄帝时代就已经深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很明显地,它们都不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这个物质空间的现象。所谓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不同空间与这个物质空间的对应变化原理。这个道家的基本理论几乎普遍应用于各门学科,所以中国的科学发展很自然就带着浓厚的修炼色彩与特异功能,给现代人一些神秘的感觉,也因为异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于是也就让人觉得带着迷信气息。

    也许这样形容更贴切一些:「中国古代的科学是走了另一种发展路线。」(引自《转法轮》)没有现代的X光机与麻醉药剂,华佗能观察到人体内脏、能开刀动手术。没有卫星观测,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借东风、用草船借箭,展现高准度的天气预报能力。除了诸葛亮,许多预言家像刘伯温、袁天罡、李淳风都是道家人物,在他们的预言中,展现出现代科学根本办不到的、对未来长时间的预测。道家讲「天人合一」,历来他们把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认为宇宙外面有多大,里面就有多大,大宇宙与小宇宙是有对应关系的。这都是现代多维空间的概念,都是突破、超越空间的观测,所以展现的能力就不是一般三维空间的认识,往往也就显得不可思议。

    从这个角度看起来,不是现代科学认识不到,而是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里,对人体是不是有个灵魂体的这类问题很难进行研究。灵魂无法捕捉,也没有计量单位,实验不了,间接观测往往又有难以重复的困难,涉及突破空间的问题只能抱着存疑的态度,多维空间概念在理论上能够认识,但研究的手段却存在着很大的限制。可是这些观念却是中国古代的基本观念,认为灵魂不死,道家讲元神不灭,以及生命轮回的概念,其基本思维并没有现代科学观念的限制。不只是中国,古希腊、埃及、印度、美洲的印地安人、玛雅人都有灵魂的概念,即使是现代人,仍然有许多人相信灵魂存在。客观地说,现代科学因为无法证实,一谈灵魂就将其归入宗教范畴领域、披上迷信的面纱,愈依赖、愈相信现代科技,就愈容易对这些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现象产生排斥心理,这已经不是真正科学的精神,现代科学进步的基础是对真实现象的观察,是对未知的探索!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特殊现象。西元1989年移民美国的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著名精神科医生罗德奈亚(George Rodonaia )博士,他在1976年一次车祸被撞后,立刻被宣布死亡,但他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长的一次「临床濒死体验」。他的尸体被陈放在太平间里,一直到三天后有位法医在进行验尸工作时在他腹部切了一刀,他才瞬间突然地苏醒过来。此后他转而研究灵修领域,拿到了他的第二个博士──宗教心理学博士,现在是美国德克萨斯州Nederland市第一联合卫理公会教堂的牧师。

    在车祸之前,罗德奈亚博士是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暂且不论他在肉体死亡期间时「意识体」的经历与见闻,按照医学理论,人的脑细胞在缺氧状态的三到六分钟后就会脑死,既使救活也会是个植物人,若超过十分钟,存活率几乎等于零。可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心跳、呼吸都已经停止了七十几个小时,脑细胞都处于坏死状态下的生命,瞬间可以恢复成功能正常的人。这种例子在临床上、在历史上有诸多记载,并不是个案,但在医学上却只是以「奇迹」处理。这些现象显示了有一股不可见的生命动力──生命能量,它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离开肉体,是主控肉体的真正动力,而这股能量能使组织细胞死而复生!这是现代科学一直未正式接触,可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却视为基本理论的部分。

    打开思维,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高级生命(神)」、「生命能量体(灵魂)」、「现代科学(探索未知)」与「预言」四个概念,「预言」似乎是前面三个概念的综合!如果人体确实存在着这个生命的能量体,按着科学逻辑推理,假设我们通常所谈的生命现象是在人体与能量体合一的状态下,包括现代医学所有理论发现,所谓「死亡」代表的就是能量体恒久离开肉体了,那么所谓的「濒死体验」就表示能量体暂时离开肉体,就是一种纯粹能量体状态下的生命,是种光的状态,处在更高维的空间,其速度、空间、时间都不是我们一般的三维空间状态,这是不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状态呢?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有可能存在更高级的生命呢?这种能力、能量是不是远远大于人类这种生命状态,如果用「神」来形容、代表高级生命是不是很合理呢?过去的预言家是不是有可能透过特殊的方式也进入其它时空状态呢?所谓的预言是不是就是进入高维时空对所展示的未来景象的观察和描述呢?预言现象是不是指引人们去深思这些未知呢?

    如果可以预言,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这个时空的一切是早就有序地安排好在那儿了呢?我们所有的人,包括历史过去的人类,也是很有序地按着规律,按照剧本般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着。也许我们会想,那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个人奋斗,是不是早就都安排好了呢?若是如此,那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又是什么?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仔细介绍历史上我们祖先们所留下的各种预言,供各位读者们一边阅读,一边思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